会议报道 >【实时报道】京港感染论坛:研精究微——科学家的坚持
【实时报道】京港感染论坛:研精究微——科学家的坚持

2018-12-02 15:44

作者 王若冰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2018年11月23日星期五,这是第一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京港感染论坛正式会议的第一天。听了上午开幕式几位院士大咖们的精彩演讲,参会者对本次会议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

交叉与前沿

下午的三个分会场内容风格各异、丰富有趣。对于多是临床和微生物背景的参会者而言,基础医学研究或许略微晦涩难懂。尽管如此,“研精究微”分会场早早就座无虚席,大家翘首以待,希望能拓展知识面,了解各个科研领域的最前沿进展。该分会场由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冬生研究员和上海市肺科医院余方友教授主持。

周冬生研究员

余方友教授

第一场报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锡辉教授带来的《细菌六型分泌系统的致病新机制》。细菌分泌系统是一种跨膜结构,六型分泌系统(T6SS)能将核酸分泌到胞外,其在革兰阴性菌中分布广泛。研究发现T6SS具有转运Zn2+和Mn2+金属离子的新功能,它帮助细菌对抗胞内氧化胁迫。锰离子是细胞内的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在病毒感染时,宿主提高胞内锰离子的浓度,先天免疫基因表达的上升。T6SS的离子转运功能也能介导非接触依赖细菌竞争。T6SS还有额外获取宿主营养的能力,且该功能还可能与细菌对抗宿主营养免疫和天然免疫有关。这种T6SS介导的细菌竞争,有助于细菌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从群体中“脱颖而出”、成功存活。

沈锡辉教授

第二场报告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广华教授带来的《病原性念珠菌宿主适应及致病机制》。真菌,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重点介绍了白色念珠菌的“三稳态”系统,它的发现丰富了真菌形态的多样性,揭示了念珠菌致病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其进行形态转换是为了快速适应环境。随后介绍了热门的“超级真菌”耳念珠菌,它临床上很难分离到,分离到的多为耐药株,其导致的血液感染致死率>60%。黄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共同报道了我国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的病例。其后,课题组还发现了耳念珠菌的细胞记忆现象,推测了产生不同菌丝形态的机制和其致病原因。

黄广华教授

第三场报告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田国宝教授带来的《β-内酰胺酶CTX-M的适应值曲面:预测其进化轨迹》。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质粒介导的革兰氏阴性菌耐药分子机制,并介绍了他在耐药基因进化方向研究的新进展。田教授课题组针对临床现存的突变位点进行文库建立,并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比较竞争性培养前后文库的富集丰度,预测耐药基因未来突变发展的进化方向。对于CTX-M基因的进化,低浓度头孢噻肟的压力下,随机挑选耐药克隆株进行测序,发现比较多的突变类型都能存活;而在升高浓度后,突变类型变得聚集和单一。田教授借助生物信息学、高通量测序的手段,在实验室中重现和验证高突变耐药基因的进化。

田国宝教授

第四场报告是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张纪岩研究员带来的《T细胞Neddylation在疟原虫感染免疫中作用及其机制》。对于疟疾,尽管有青蒿素作为治疗特效药,但是目前已经发生了耐药。张研究员系统阐述泛素化修饰在疟原虫感染免疫中的机制,确认了Neddylation在抗疟感染中发挥了作用。对此,主持人余方友教授表示,在抗生素耐药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依靠宿主自身免疫来进行治疗可能是未来更有前途的手段。

张纪岩研究员

经过一下午学科交叉的深入探讨后,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对自然进行探索的神奇魅力。

专题的最后,主持人表示:作为临床工作者,非常感谢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教授对科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审核:宁永忠  摄像:武雍嵬  编辑:王若冰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所以自信”

坚持原创、追求学术、倡导合作、注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