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2 15:47
作者 李曙光
★ “5+2、白+黑”,科技战胜疾病★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曹务春研究员深入浅出的讲述了《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现与溯源:研究思路与方法设计》。病原体在自然界宿主动物中循环,有病原体存在的地域称为自然疫源地,人进入自然疫源地就可能被感染,称之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该板块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主任和中国医科大学的陈佰义主任主持。
曹务春教授
病原体在自然界宿主动物中的三种传播模式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是:1、仅从动物到人,尚无人之间的传播——自然疫源地中哪些病原体可感染人?2、主要从动物到人,有限的人传人——人间传播流行风险多大?3、从动物传到人,在人之间持续传播流行——传播动态及未来的流行趋势如何?
对于第一种传播模式,曹务春研究员以蜱媒病为例,通过牡丹江及信阳的两家医院,采取主动监测、个案调查、病例队列前瞻观察、开放队列研究与因果关系分析、回顾性调查、筛查(串联/并联)、多组病例对照研究、现场定点调查、序列比对等多种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了到底哪些蜱媒病原体可传染人,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山羊无形体,首次报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塔拉萨维奇立克次体、类大巴贝西虫、类瓦莱伯氏疏螺旋体等对人的感染,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他在Lancet infect Dis上发表的特邀综述,系统总结了中国新出现蜱媒病原体的时间、空间分布,从1982年起已出现34种蜱媒病原体,引起立克次体感染、无形体感染、莱姆病、巴贝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多种新发蜱媒传染病。他们还发现SFTS死亡病例、急性期、恢复期精氨酸代谢的特征性变化。
根据这些研究,CCTV-10《走进科学》栏目专门录制了《伤人的草爬子》,系统介绍了蜱咬病人的早期处置、诊断与治疗。
随后,曹老师以禽流感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风险为例,讲述了第二种传播模式,首次证实H7N9禽流感病毒在无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传播。
对于第三种传播模式,曹老师以埃博拉病毒为例,通过对西非埃博拉暴发时的175株病毒测序,发现遗传多样性快速增加,出现多个新流行分支和突变位点,但其进化速率并没有大幅增加,仍与历史平均进化速率相仿;发现了三大传播的关键地点,病例的空间分布与环境、社会因素有关,部落间有六种不同传播流行模式,自主建立传播动态评估模型,为有效防控再次发生的埃博拉暴发疫情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的短片《大战“吸血鬼”,科技显神威》,一方面让大家记住了攻坚时曹老师课题组 “五加二、白加黑”的拼搏,另一方面也坚定了科技战胜疾病的信心。曹老师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条理的讲解,让大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供稿:李曙光 审校:宁永忠 编辑:尹玉瑶 摄影:武雍嵬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所以自信”
“坚持原创、追求学术、倡导合作、注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