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临床大查房】感染病诊治临床思维大碰撞
【临床大查房】感染病诊治临床思维大碰撞

2018-12-02 17:04

作者 徐开轶 王一民

11月17日下午,第二分会场临床大查房如期举行。此环节是历届京港论坛最令人期待的主题之一。场下听众随着病例讲述者提供的线索热烈讨论,积极参与,现场气氛是十分活跃。本次临床大查房的点评嘉宾团阵容也是十分强大,分别邀请了山东省立医院肝病科、感染科任万华主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赵彩彦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臧国庆主任。大查房由临床感染病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邵凌云主任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佰义主任主持。

1

 第一份病例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虞胜镭医生讲述。她分享了一例由杰氏棒状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患者中年男性,曾有脑外伤病史及多次手术侵入史,前期美罗培南治疗有效,但患者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后再次发热,此时再次给予美罗培南,效果不佳。此时脑脊液培养提示杰氏棒状杆菌,这是常见的污染菌,起初并未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但反复多次的脑脊液培养均提示为杰氏棒状杆菌,这引起了医生的高度重视,考虑杰氏棒状杆菌脑膜炎,并给予针对性治疗,最终患者症状好转出院。虞医生的病例提示我们重复获得培养阳性,是鉴别感染与污染的最好办法。文献显示杰氏棒状杆菌脑膜炎与颅内分流管置入密切相关,虽罕见但有引流管置入病史者应警惕此病。治疗首选万古霉素,但有关疗程和是否需拔除引流管,目前并无明确推荐,还需医生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而决定。

2

第二份病例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陈小华医生带来,他分享了一例“反复骨痛2年伴发热”的病例。患者因长期骨痛,辗转上海多家医院,完善了几乎目前能够做的所有影像学检查,甚至包括PET-CT,均提示多发骨转移瘤,但无法明确原发病灶。2年中患者尝试了很多治疗,甚至化疗,但患者症状并无好转。面对这样棘手的病例,陈医生抓住“骨痛”这一关键点,对患者进行了胸锁关节穿刺及椎骨穿刺的检查来寻找可能的证据。最终培养和病理结果均提示结核,至此,困扰患者2年多的“骨痛”终于真相大白。临床中一些低毒力病原体的感染与肿瘤性疾病的鉴别往往非常困难,不急于治疗,对临床问题的仔细思考和对恰当选择合适有创检查可以减少误诊率。

3

最后一份病例是由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的黄金伟医生带来的,患者8年来反复发作的发热、皮损及淋巴结肿大,诊治过程坎坷,多次病灶穿刺,2015年曾得到比较明确的病原学结果为鸟-胞内分支杆菌群,但给予针对性治疗,患者症状仍反复发作,直至今日患者仍在院接受治疗。

三份病例带给大家不同的思考,虽然第三份病例我们还未得到最后的答案稍显遗憾,但这正是临床工作的常态。由于疾病的复杂性,阶段性,医生能够看见的,往往只是疾病的冰山一角。诊断不能明确时,细致敏锐的观察和勇于挑战的决心必不可少,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断再评估、再判断的过程,也正是我们不断靠近答案与建立正确临床思维的过程。



摄影:武雍嵬

供稿:徐开轶(北京朝阳医院)王一民(中日友好医院)

排版:孙世俊 靳龙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