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2 17:14
作者 宁永忠 鲁炳怀
不一样的论文给不一样的你
宁永忠 鲁炳怀
2017年11月16日下午,第六届京港感染论坛迎来了“优秀论文交流”版块,大会专家组精心遴选出8名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每人报告8分钟。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徐修礼教授团队白露老师汇报的内容是《西安地区2016年度细菌耐药监测分析》。研究总结西安市2016年度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征,为监测西安市病原菌分布及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病原菌耐药监测数据。研究发现,2016年度西安市共分离出病原菌株26661株,革兰阴性菌株15209占57.05%,革兰阳性球菌10390株占38.97%,真菌1062株占分离率的3.98%,临床分离占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本次研究认为西安地区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与去年相比有明显上升。对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MRSA、VRE、碳氢酶烯类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要进行重点监测。该研究菌株数量巨大,对地区流行病学、经验治疗用药选择,都有一定指导意义。

2
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团队分享的研究内容是《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hospitalized adults with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infection in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first three waves and fifth wave》。汇报者是王业明老师。此次研究主要H7N9的第5次流行期间的临床患者的特征,并与之前的流行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为未来H7N9引起感染的诊断提供了详实的依据。该研究细节丰富,启发很多,对中国、对世界的H7N9禽流感感染诊断治疗都有重要价值。

3
青岛市立医院的刘学东教授汇报的科研内容是《3例CT上表现为支气管充气征治疗失败的CAP的病例报告》。
此次研究选取了3例初步诊断为CAP,而且影像上表现为典型的支气管充气征,治疗失败的CAP;第一例为16岁女学生,因“高热、咳嗽1周”入院,CT提示右肺中叶大片实变影,内含典型的支气管充气征,充气的管腔内壁光滑,按CAP正规抗炎治疗后无反应;第二例为50岁女性患者,因“右侧胸痛1年余,加重伴间断发热10天”入院,CT提示右肺上叶大片密实影,内有典型支气管充气征,充气征到达边缘,充气管腔内壁光滑,治疗后无反应;第三例为53岁女性患者,因“咳嗽、咳痰4月余”入院,CT提示右肺中叶呈实变影,内含典型的支气管充气征,充气的管腔内壁欠光滑,略有扩张,未达肺边缘,治疗后无反应。最后经支气管镜等手术明确三例患者诊断。
研究结果:经病理证实三例初始治疗失败的CAP患者,第一例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经激素治疗后肺内病灶明显吸收好转;第二例为肺粘膜相关性淋巴瘤,转血液科化疗后病灶明显吸收;第三例为肺腺癌,转肿瘤科化疗,病灶明显吸收好转。研究结论:研究发现支气管充气征不再是肺部炎症性疾病的专属,而且不同类型支气管充气征往往是不同性质病变的反应,通过对不同类型支气管充气征的详细分析,对肺部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按充气支气管的形态、密度表现分为以下四型:Ⅰ型(青枝型)、Ⅱ 型(扩张型)、Ⅲ 型(枯枝型)、Ⅳ 型(混合型)。另外对影像学上呈支气管充气征表现的初始治疗失败的CAP,及早介入有创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另外发现同样呈支气管充气征改变的CAP患者,支气管镜下粘膜改变不同,往往也可能预示着不同疾病。
此例选题很好,昭示了CAP诊断的困境。同时提到充气征不再是CAP所特有。而首例患者的家族易感性,也饶有意趣。

4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孟爽教授,分享的科研内容是《益生菌VSL#3治疗结肠炎大鼠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毒力因子检测分析》。研究服用益生菌VSL#3前后,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6种常见细菌毒素基因携带率的改变,为治疗UC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认为益生菌可能通过改善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情况、降低肠道细菌毒素基因的携带率,从而发挥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这是基础性动物研究,研究团队纳入了多项技术,揭示该益生菌的影响和可能的益处,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会图集





5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徐春晖教授,带来的研究内容是《血液病患者肛周筛查耐碳青霉烯肠杆菌对于血流感染的预警作用》。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型医院,CRE感染可以选用的抗生素极为有限,往往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尤其以血流感染为甚,死亡率可以达到50%。CRE的定植是感染的风险因素,该研究从2016年1月到2017年9月住院患者鼻拭子、咽拭子、肛周拭子进行细菌筛查,并对分离的细菌使用VITEK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旨在对血液病患者多部位进行细菌定植筛查,观察CRE定植与血流感染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肛周拭子进行CRE筛查对于CRE血流感染有着预警作用,多次筛查送检有助于提高定植CRE检测的阳性率。提前检测肛周CRE药敏对于一旦发生血流感染抗生素的选择有着提示作用,并且即便患者肛周有多种细菌定植血液病患者一旦发生血流感染更倾向为CRE感染。
此文试图揭示定植与感染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挑战性。虽然纳入病例不多,但很有启发。对感控、对经验治疗都有迪示。相信会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形成更为大型的前瞻性研究。

6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和流行病学研究所周冬生教授团队分享的研究内容是《Structure genomics of two chimera plasmids p675920-1 and p675920-2 coexisting in a multi-drug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olate》,汇报人是冯娇教授。该研究在一株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No. 675920),发现2个耐药质粒,p675920-1及 p675920-2,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在p675920-1 与p675920-2携带大量的耐药基因,与7种抗生素的耐药有关,如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磷霉素、磺胺类、四环素类等(β-lactams, quinolones, aminoglycosides, fosfomycins, sulphonamides, trimethoprims, tetracyclines)。所有耐药基因均与可移动元件有关,构成3个新型MDR区。该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遗传机制。
此研究是纯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质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结构分析、揭示流行病学意义。充分体现了国内耐药传播遗传研究的水平。

7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感染团队李曦教授,带来的内容是《Spread of blaNDM-5 in Enterobacteriaceae via a common IncX3-Type Plasmid in Zhejiang, China》。研究收集了224株CRE,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MLST、PFGE等)进行研究,研究证实探讨浙江地区产NDM肠杆菌科的blaNDM-5 通过IncX3-型质粒传播。
NDM甫一问世即是热点,一直到现在都为业界瞩目。此研究揭示了NDM-5的遗传背景、播散方式,对该耐药性的传播、控制都极具意义。

8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石明巧教授,参与交流的内容是《综合性医院1054例HIV/AIDS患者WB带型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该研究对2015-2016年HIV/AIDS患者的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综合性医院HIV/AIDS患者WB的带型分布特征,分析WB带型的分布规律,深化对WB试验检测结果的认识。研究表明,3种多见的条带分别为gp160(100%)、gp120(100%)及p24(99.05%),带型的组合以全带和次全带为主占82.83%。不同年龄组中p24和p55抗体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民族中p66、p51以及p55抗体出现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对综合医院HIV/AIDS患者的WB带型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医院就诊人群HIV抗体的反应规律,为HIV抗体检测提供指导依据。该研究非常有实用性,是相关实际工作的大样本总结,相信对相关工作能够提供很好的分析资料和规律。


大会图集




8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与京港会参会的临床感染病与微生物学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各项研究思路缜密、实验严格、意义明确,现场汇报紧凑严谨、幽默启迪,各位听者收获巨大,纷纷报以开心的微笑和热烈的赞扬。

科研汇报后,大会主席曹彬教授亲自为各位汇报者颁发证书。曹彬教授一直特别重视会议投稿和论文交流,每次筹备会都会针对这个环节倡议讨论、指示要求。会议筹备期间,也亲自进行投稿遴选、持续关注进程、乐于讨论、并热情鼓励。希望各位同道一道重视科研、重视论文撰写,积极投稿京港感染论坛,共同促进专业的发展。期待未来......
摄影:武雍嵬
供稿:宁永忠(北京垂杨柳医院) 鲁炳怀(民航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