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第四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青年论坛
【会议报道】第四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青年论坛

2021-12-08 23:50

作者 张晓扬

京港感染论坛

十年京港,逐梦感染病精准诊疗



2021年12月8日下午,第四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京港感染论坛在线会议胜利召开,第四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青年论坛在二分会场顺利进行,会议由刘晓琳、杨小强、胡付品、罗燕萍、喻华、季萍六位教授共同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徐雪松教授,他向我们分享了“碳青霉烯耐药细菌的流行趋势”。根据CARSS数据显示,2020年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上升趋势得到遏制,但检出率仍然较高;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持续上升趋势有所遏制。CRKP的检出率和流行趋势与地区、病区和年龄有关,不同地区间检出率差别较大,流行趋势也有所差别;重症监护病区、急诊等重点科室CRKP检出率远高于其他病区,地区间差别较大;不同年龄组CRKP检出率有差别,新生儿CRKP检出率较高,但地区间也存在差别。

第二位讲者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的黄湘宁教授,讲课题目是“CRE实验室检测”。CRE感染死亡率高、携带耐药基因、治疗方案有限、传播速度快,需要重点关注。美国CDC对CRE最新定义为:对厄他培南、多立培南、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任一耐药;或产碳青霉烯酶(Carbapenemase-producing Emterobacteriaceae,CPE);对亚胺培南固有高MIC细菌(如摩根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需要参考除亚胺培南外其他碳青霉烯类药物结果。微生物实验室准确检出CRE菌株并开展酶型检测非常必要。在检测时,使用不同碳青霉烯类药物筛选,CRE检出率有一定区别。自动化药敏系统检出CRE后需要复核:排除选卡错误、鉴定错误、污染等影响因素,参考药敏系统说明书和仪器的限制性信息,结合本院CRE检出率做出决定。由于我国CRE耐药机制以产碳青霉烯酶为主(90%),碳青霉烯酶Ambler分类分为A、B、D类酶,不同酶型抗菌药物选择不同,因此酶型区分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黄湘宁教授讲述了四种酶型检测方法: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和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CIM)、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免疫层析法、Carba-RAssay试剂盒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在进行药敏试验的补充时,要注意方法的选择,合理进行报告。

第三位讲者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简翠教授,她向我们分享了如何进行“微生物报告解读”。在临床工作中,准确的病原学结果对正确的临床决策至关重要。判断感染还是非感染、何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选择抗菌药物。评估分离菌或阴性报告时,对项目选择与申请,标本采集部位、采集方式,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免疫状态、侵袭性操作、接触史、职业等,分离菌的致病力及感染部位,采样前是否使用抗生素,过去的微生物检查结果。而在药物种类选择时,需要依据医院抗菌药物品种,FDA药物分组建议,药敏指南(CLSI、EUCAST、FDA等),细菌耐药监测要求,天然耐药性,耐药机制,感染部位和给药途径。简翠教授通过3个病例的分享,向我们介绍了微生物报告的解读。

第四位讲者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的郭燕教授,她向我们介绍了“细菌耐药监测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细菌耐药形势在我国和全球都十分严峻,通过监测和研究加强对耐药的认识是遏制耐药性全球战略的目标之一。在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中,通过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合格临床标本的规范化处理、建立标准化的药敏方法、规范药敏报告、保证质量控制、了解常见的耐药机制、熟悉数据的处理、建立菌种库、完善系统完善等措施,做好细菌耐药监测,提高细菌检测数据的使用价值,助力临床抗感染治疗。

第五位讲者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晓娟教授,讲课题目是“临床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敏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临床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敏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旨在建立临床微生物形态学检查、培养、鉴定、药敏、分子即时检测等系统的性能验证及可接受标准,指导开展上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不合格检测系统产生不合格的检测结果;鉴定或药敏错误结果会延误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因此制定行业标准十分必要。《性能验证》涵盖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微生物鉴定系统和药敏监测系统等,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全面性、可操作性,明确了各项目验证参数和可接受标准。

第六位讲者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曾慧敏教授,讲课题目是“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在儿童血液系统疾病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粒缺期合并感染发病率高,进展迅速,死亡率高,80%都是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贯穿预防治疗、感染诊断、鉴别诊断、初始治疗、调整治疗、检测随访、再次治疗各个阶段,尽早抗菌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粒缺伴发热患者预后,而接受不恰当的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IIAT)可导致感染相关死亡率增高,因此迅速启动合理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

第七位讲者是中日友好医院的陈玥教授,讲课题目是“我们的目标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根据病原体选择具有高度针对性或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感染靶向治疗是“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基础。靶向治疗可减少治疗失败、促进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减少抗菌药物附加损害、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资源不均衡造成的治疗差异。但目前靶向治疗仍有不少阻碍:快速准确的病原微生物鉴定技术、病原体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mNGS结果的合理解读等。建立快速精准的病原学检测手段,为靶向治疗奠定基础,促进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耐药病原体,是我们检验人的目标。

七位专家的精彩演讲,让微生物从业者对碳青霉烯耐药细菌的流行趋势、CRE实验室检测、微生物报告解读、细菌耐药监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微生物性能验证、经验治疗和靶向治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期待京港感染论坛接下来的栏目!




供稿:张晓扬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阅:陈宏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