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 22:54
作者 常文娇
京港感染论坛
十年京港,逐梦感染病精准诊疗
12月9日,第十届京港感染论坛精彩继续,“病原菌快速诊断”版块如约而至。版块有幸邀请到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的胡继红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姚开虎教授担任会议主持。感染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至关重要,病原菌检测迎来“时间革命”,本版块的主持和四位讲者围绕病原体快速检测技术新进展和应用情况展开了细致的讲解。
会议主持人

版块的第一位讲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任丽丽教授,任教授带来的讲题是“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快速诊断技术”。任教授指出呼吸道感染是全球重要的疾病负担。病原检测是感染诊断、治疗、预防及药物设计研发的基础。但由于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多、变异频、含量低、存在共感染,造成病原学诊断困难。在评述了现有病毒检测方法的应用情况后,任教授介绍了病原体快速诊断技术发展的基础,包括共识性疾病病原谱特征相似、覆盖种属保守靶点的确证、技术的发展和传统方法的不断优化。随后她介绍了分子诊断方法的新发展。并以SARS-CoV-2检测为例,介绍了宏基因组测序、探针捕获测序、多重PCR扩增子测序在病原检出、变异追踪和疫情源头研判中的应用情况。任教授最后指出即时检测的刚需催生了新技术方法的应用,需求多样化催生了技术方法的发展,政策、技术和市场是快速可及检测技术应用的关键要素。

版块第二位讲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陈瑜教授,他带来的主题是“新冠病毒感染检验诊断:经验与问题”。陈教授结合其开展的研究和阅读的文献,分享了自己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面的经验,指出标本类型和采集时间是影响核酸结果的关键。其团队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标本检出核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粪便、血液、尿液和角膜分泌物等也可检出核酸,所以多种样本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阳性率。在感染的初期,建议多次重复采样以提高检出率。样本的前处理方法也可影响检测结果,对于粘稠的痰液样本使用蛋白酶K处理,提取的核酸质量更佳。最后陈教授介绍了如何进行核酸提取系统的选择及PCR试剂的选择,其分享的经验具体、实用。

版块第三位讲者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李一荣教授,他带来的讲课题目是“核酸POCT的现状与展望”。李教授首先介绍了疫情爆发初期其团队所进行的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的尝试,指出核酸提取方法会影响新冠病毒的检测。并介绍了张锋团队利用磁珠法提取核酸,并基于CRISPR-CAS技术建立的检测方法,可在30分钟左右报告结果,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随后李教授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已开发的核酸POCT检测方法的原理、基本步骤及检测效果。最后,李教授对POCT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指出免核酸提取,免扩增技术、高通量的随到随检及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可能是未来POCT检测发展的关键。

版块最后一位讲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马筱玲教授,马教授带来的主题是“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进展”。她分别介绍了染色镜检、培养鉴定和药敏、免疫学检测及核酸检测四大类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近年来的进展。在染色镜检方面,荧光染色技术让结果更清晰,提高了镜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在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方面,微生物质谱鉴定技术和快速成像系统较之传统方法更快速便捷。在免疫学检测方面,主要进展包括建立了多种真菌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和组合检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抗原。在核酸检测方面,CRISPR-CAS技术结合等温扩增技术解决了传统PCR扩增法需提取基因和PCR扩增两步操作,程序复杂和只能批量检测的问题,开创了核酸检测新时代。症候群检测可实现一份样本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核酸提取和扩增在同一板条中完成,实现了“标本进,结果出”。随后,马教授介绍了血液标本常见病原体直接检测技术——T2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原理、步骤和应用评价。最后通过对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美国真菌病研究组侵袭性真菌病感染共识的解读,阐述了如何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技术提高病原体检测水平。
供稿:常文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审阅:马筱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