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常态化抗疫中的感染与检验学科联动——张文宏
【会议报道】常态化抗疫中的感染与检验学科联动——张文宏

2021-12-11 21:08

作者 刘思

京港感染论坛

十年京港,逐梦感染病精准诊疗


2021年12月11日上午,第四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京港感染论坛继续如火如荼地进行,众多专家以线上的形式在主会场进行了特邀报告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张文宏教授以《常态化抗疫中的感染与检验学科联动》为主题,通过回顾历史、着眼现在以及展望未来的角度,阐明了临床与检验科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检验学科在疫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对于未来疫情的流行情况、疫苗的接种策略及免疫屏障的建立等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以数据作为有力支撑向我们娓娓道来。




首先,讲者带我们回顾了几次传染病的流行以及检验科与临床的逐步合作。在早期,2003年的非典始动于临床、诊断于临床,但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此时检验科的力量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后H7N9流行,诊断肺炎的同时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识别出H7N9,检验科逐渐走向临床;在如今的新冠疫情下,检验和临床对病原体的诊断水平已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抗疫较早阶段就公布了全基因组序列,临床与检验科的通力合作为识别和诊断传染病积累了经验。




随后,讲者对比了COVID-19与其他传染病的走势。COVID-19的流行趋势已经超过SARS、H7N9以及H1N1。在流行病学方面对于未来的描述,可以类比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那么COVID-19是否会演变成像流感一样,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呢?当将其与水痘、天花等传染病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新冠的流行很可能成为常态化。

将新冠与流感的大发病曲线进行比较,发现二者还是比较相近的,只是COVID-19还在进行严格的控制,而2009年的流感已列入季节性流感的行列。最终开放以后的情况,希望新冠的流行会如同一些毒力不太高的新冠病毒株(OC43、HKU1)一样定期出现高峰和低谷,这需要强大的免疫屏障的建立,对疫苗滴度的要求也非常高。




讲者还向我们展示了多个国家新冠病毒的感染率,并举出了以色列的优秀案例,二针疫苗接种率超过70%,三针超过45%,虽然开放之后病例数有所增加,但又进一步加大对第三针的接种后,病例数得到了完美的降低。根据中国疫苗接种的数据,两针灭活疫苗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一针蛋白疫苗的接种,会对抗体的效价有显著提高,对于未来免疫屏障的建立还应是充满希望的。

除此之外,疾控系统应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策略,医疗和检测机构也要“打造多点触发的公共卫生预警系统”,感染、呼吸、检验以及重症医学等多个科室共同发挥作用,建立未来常态化抗疫的模式。另外,讲者还提出了三级呼吸道检测体系的建设思路。




最后,讲者对未来进行展望,提出COVID-19防控更快、更强的策略:更快是指及时发现病原体并迅速剿灭,更强是指通过疫苗接种建立更强的免疫屏障。相信在临床与检验科医生的合作下,疫情防控的未来可期!

此次论坛干货满满,各位专家以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虽是线上举办,但听众的热情不减,大家认真听讲,积极讨论,获益匪浅。




供稿:刘   思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阅:尹玉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