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精”准诊断,“经”典治疗:临床大查房纪实之一
【会议报道】“精”准诊断,“经”典治疗:临床大查房纪实之一

2021-12-13 13:11

作者 张馨赟

京港感染论坛

十年京港,逐梦感染病精准诊疗


2021年12月11日下午,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学会联合协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主要承办的“第四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京港感染论坛”,临床大查房如约与广大感染科医生见面。临床大查房是京港感染论坛多年来人气一直很高的一档“保留节目”。今年虽然受到影响没有在线下召开,但依然阻止不了大家的热情,线上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感染相关领域学者,共同参与了今天精彩纷呈的临床实践中。








临床大查房分为两个分会场,临床大查房1由张文宏教授徐英春教授两位分别来自感染病学和临床微生物学领域的业内资深专家共同主持。

临床大查房的第一个病例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主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ICU的黄小平教授汇报了一例“反复发热3月余,左鼻翼破损半月”的病例。患者为24岁年轻男性,既往诊断为“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因体温反复,鼻、肺部毛霉菌感染进展转入感染科,入院后进行积极地鼻窦清创,并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泊沙康唑加强抗真菌治疗,面对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PD-1单抗,芦可替尼治疗,双管齐下后患者的原发病,肺部病灶,鼻窦部的病灶明显好转。来自各家医院的感染科专家们纷纷积极点评,分享临床心得。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检验中心的苏建荣教授分析了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肯定了生物制剂在其治疗中的作用,挽救性治疗EBV-HLH,为长期清除EBV病毒带来希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的余进教授认为,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该患者的皮肤表现需首先警惕毛霉感染,皮肤活检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对于皮肤真菌感染,强调了传统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的重要性,通过药敏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后续治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充分肯定了黄小平教授的积极诊治措施,毛霉菌感染病死率高,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更是难上加难,最终通过联合治疗取得了临床疗效实属不易。







第二个病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教授主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杨妍教授带来一例皮肤炭疽的病例。该名患者有家畜饲养史,因“皮疹4天伴发热1天”入院治疗。皮疹特点由皮疹为中心凹陷,周围肿胀凸起皮肤呈黑色,最后通过疱液涂片+培养,结合渗出物核酸检测均提示炭疽芽胞杆菌。杨妍主任团队立即给予大剂量青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静脉治疗,并加强局灶部位庆大霉素和硫酸镁湿敷,3月后患者皮肤破溃基本愈合,预后良好。杨妍主任提出除了静脉使用抗感染治疗,局部对症治疗和疱液抽吸是加速病灶吸收的重要方法。苏建荣教授对炭疽的微生物诊断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炭疽还是存在地域性因素,来自疫区的需高度怀疑。余进教授认为发热伴皮疹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其鉴别诊断需要首先通过皮疹的形态来判断,对于坏死性皮疹需要考虑累及血管性病变,感染、结缔组织病、寄生虫均是常见的病因,疱液的涂片+培养至关重要。徐英春教授最后强调,炭疽芽胞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必须重视,避免造成进一步的传播。







第三个病例由张文宏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馨赟医生汇报,病例是一位老年女性,因“发热伴意识障碍2周”入院。该名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实验室和影像学均提示脑脓肿,但是传统的微生物检查并没有获得阳性的病原学依据。最后通过脑脊液和脓液的mNGS锁定了梭杆菌属细菌,最后诊断为厌氧菌脑脓肿,并通过针对性的青霉素+甲硝唑抗感染治疗,联合外科手术和脓液引流后患者最终得到了痊愈。该病例提示大家临床中因厌氧菌普通培养阳性率低,但厌氧菌感染往往容易形成脓肿从而危及生命,临床医生通过判断入侵途径及临床表现需时刻警惕厌氧菌感染的可能。苏建荣教授分析了临床中厌氧菌培养阳性率低的各种原因,选择合适的取样标本,合适的运输方式,合适的培养基才能提高厌氧菌培养的阳性率。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mNGS是诊断厌氧菌感染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帮助临床医生第一时间进行诊疗。张文宏教授点评到,脓肿是临床中厌氧菌感染的常见表现形式,对于厌氧菌加深理解后有助于在第一时间取得病原学依据从而指导治疗。







最后,徐英春教授进行总结,谈到本次大查房分享的三例病例都是病原学诊断明确,精准治疗的典范。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第一步,对于病原学依据的获取和结果的分析是感染科医生的优势。本次临床大查房的三个病例虽然病原体各不相同,但最后都由于快速锁定了病原体,实施了精准的抗感染治疗进而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徐教授指出,只有加强临床医生与微生物医生的交流才能更好地进行诊疗。张文宏教授补充说,传统的病原学检测联合最新的诊断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临床,缜密的临床思路及病史询问才能更好的忠于临床。“精”准诊断,“经”典治疗将是感染科医生永远的奋斗目标。




供稿:张馨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审阅:王新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