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 15:29
作者 苏欣
《2022年第五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年会暨第十一届京港感染论坛》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治进展版块于12月17日下午在分会场三线上举行。由南京大学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苏欣教授和上海肺科医院检验科余方友教授共同主持。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类型,常常发生在有免疫缺陷和基础病的患者中。近年发现,慢阻肺、糖尿病、重症新冠和重症流感患者也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死率高,严重威胁公众健康。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且发病率在增高。而这类严重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均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很多临床医生对于真菌病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盲点和误区,误诊误治和漏诊漏治的情况比较常见。病死率非常高的毛霉感染在临床不断增加,常见真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也不容忽视等等。

在病原诊断方面,我们现在有了多种检测技术,包括培养、镜检、抗原、抗体、PCR和mNGS等等,而临床如何合理的选择这些实验室检测手段,如何正确的解读实验室报告?在临床治疗方面,新型抗真菌药物在不断上市,我们临床医生如何合理应用?毛霉感染如何诊治?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探讨和研究。带着这些问题,由四位临床和微生物学专家联袂为大家带来病原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



第一位讲者,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叶枫教授,从多个临床病例侵袭性毛霉病入手,显示了这种感染的凶险性,头面部和肺部是毛霉病高发部位。在多年前,这样的病例病死率很高。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提高,诊断水平的提高,新型有效抗毛霉药物的应用,及时的外科手术干预后,病死率有所下降。叶教授从毛霉感染的发表机制、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形态学特征、微生物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第二位讲者,来自南京大学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施毅教授,讲授了新型抗真菌药物进展,包括伏立康唑、艾沙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等已经上市的药物,及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新型棘白菌素类、三萜类抗真菌化合物、抑制真菌Gwt1的新型药物、吸入性抗真菌药物、四唑类药物、铁载体等,还有一些老药物的新剂型。阐述了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治疗适应证,治疗药物的优化选择等等。这些新药物效果相当或更强,肝肾毒性低、安全性更高,使用更方便等等优点。



第三位讲者,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赵颖教授,就目前临床真菌药敏状况行了生动的授课。真菌的药物敏感实验比细菌药敏要困难的多,检测方法复杂,折点不容易确定。赵教授介绍了包括CLSI和EUCAST推荐的药敏方法、敏感折点、判断时间和标准,根据不同感染部位送检的标本,结合药物的PKPD来选择恰当的药物进行药敏报告。



最后一位讲者,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徐和平教授,就王辉教授牵头,组织多位微生物学、药学和临床专家参与写作的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专家共识进行阐述,包括临床常见的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如何选择临床标本送检进行临床微生物检测,强调了及时送检多种类型标本,不同检测项目以查找病原体。。另外,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求尽快和准确的培养出病原菌。强调了传统培养、血清学检测和mNGS等新技术各有优势,需要根据临床感染类型和病原体类型区别对待,通常需要将不同方法相结合来诊断临床真菌感染。最后强调了多部位、多标本、多方法、多学科来合作诊断真菌病原体。
会议最后,余方友教授进行了总结,并和徐和平教授就mNGS技术和传统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真菌版块的主持和讲者包括了临床感染专家和检验微生物老师,大家同台联动,通过学科间的交流沟通,传递了临床和检验知识及研究新进展,为提高临床真菌病的诊治能力贡献了精彩一课。

供稿:苏欣(南京大学金陵医院)
审核:徐和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排版:王舒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