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7 20:18
作者 张秋莹
笃行,能致远,尚能,聚群贤,又一次盛会,又一次相聚。2022年12月16日下午,2022年第五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京港感染论坛的临床沟通微光闪烁版块迎来了七位讲者,跟我们分享日常工作中的临床沟通小故事。
大会版主兼主持还是我们熟悉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杨青老师和武汉市第四医院的曾吉老师两位黄金搭档,下午16:50拉开了微光闪烁版块的序幕。每位讲者只用了短短15分钟,紧凑高效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
1

第一位讲者是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的丁卉老师,讲题是《流程优化助力血培养质量提升》。血培养是脓毒症诊断的“金标准”,及时有效的对脓毒症患者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丁老师针对临床工作中血培养的常见问题,如采血时机不合适,抗菌药物的影响,血培养污染问题,采血套数等,致力于血培养质量提升工作,介绍他们的经验。通过调整岗位工作内容,优先处理血培养阳性瓶;增设急诊小夜班,负责夜间17-22点微生物标本的处理,包括血瓶上机和阳性瓶的处理;全院推开双侧双瓶送检,加强沟通;定期加强临床宣教和沟通,提高病原学送检,反馈病原学送检问题;对仪器设备和信息系统进行更新升级,最终血培养送检量增加,阳性率提高,污染率下降,血培养检验时间缩短,效果显著。
2

第二位讲者是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的李小凤老师,讲题是《骑马找马,双马同槽》。通过一个马尔尼菲肺部感染病例的诊疗经过进行抽丝剥茧的讲解,包括诊疗计划,治疗过程等,尿抗原检测怀疑马尔尼菲,而血培养检出马红球菌,从而修正败血症(马红球菌)的诊断,查阅热病指南和ABX手册,对症治疗,后续骨髓培养也检出马红球菌。结合临床脐凹状皮损等相关症状和其他病原学检查,临床仍倾向于怀疑马尔尼菲感染,建议微生物室重新仔细查找。最终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分析漏检原因,可能是马红球菌生长速度快,马尔尼菲篮状菌生长慢,抽血培养时患者已使用两性霉素B等,经过对症治疗后,马尔尼菲篮状菌抗原转阴,病人血培养转阴的过程,进而总结马红球菌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的鉴别诊断。
3

第三位讲者是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的张秋莹老师讲《临床检验与沟通的思考》。作为基层医院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帮助临床沟通的事?张老师从科普培训,检验通讯,临床联系和参与会诊四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思考,科普培训除了全院培训讲课,还可以拍一些工作中的科普小视频,更利于繁忙的临床医护人员快速了解。临床联系和沟通要结合临床,换位思考,尽量方便临床,做好临床服务工作,并要有不怕麻烦的工作精神,让检验和临床的工作在互相麻烦中得到进步和优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管收获的是“有你真烦”还是“有你真好”的评价,我们都应该坚守初心,为规范临床标本采集和送检,提高报告解读和临床沟通而努力不懈!
4

第四位讲者是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刘春林老师讲《沟通明方向,合作抗感染》。通过一个肝胆外科就诊的疑似荚膜组织胞浆菌的感染病例,对该菌特点及病原学检查查阅文献复习总结。患者为洞穴潜水教练,发病前曾往美国佛罗里达有流行病学史,通过跟临床及时有效的沟通,最终指导临床送检血培养,将血直接接种沙保罗平板和送检血培养瓶,并在25℃和35℃不同温度培养最种鉴定荚膜组织胞浆菌,查阅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对症治疗的过程。通过多学科合作MDT,多沟通,多种方法学联合,多学习,多思考,多关注,从而做好临床微生物学工作。对感染性疾病病原体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鉴定,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征的研究,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医院内感染进行监控。
5

第五位讲者是福建宁化县总医院的罗秀琴老师,讲题是《迷影重重,真凶不止一个》。通过一个肺泡灌洗液起初只单纯关注到诺卡菌,临床反馈患者临床表现很像结核,Gexpert等多项指标指向结核感染,医生修正了结核诊断,且对该病例进行全院MDT讨论:患者是结核菌感染还是诺卡菌感染还是混合感染。会后,医生决定继续抗结核治疗,密切关注,就此开始了漫长的求证过程,同时实验室将诺卡菌外送测序得到萜烯诺卡菌的鉴定和药敏结果,后续灌洗液培养也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历经波折最终明确诊断:肺结核合并肺诺卡菌病,经过抗结核和抗诺卡菌治疗后,患者病灶明显减少。说明我们应重视病原微生物形态学检查,特别是针对弱抗酸染色和抗酸染色均阳性的相同形态菌体时,应该仔细鉴别。诺卡菌与结核菌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初期针对性抗结核治疗,虽然症状改善但后面出现新发病灶,这时临床医生才加用了抗诺卡菌药物,可见临床对诺卡菌缺乏足够的认识。诺卡合并结核的感染的报道比较少见,明确两种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意义重大。
6

第六位讲者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萌老师,讲题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个餐饮工作者扎伤手后患处脓液切开引流,涂片见抗酸阳性杆菌,培养出湿润,灰白,大小不等的菌落,但连续三次送检mNGS均检出麻风分枝杆菌,临床觉得症状不符,最终反复求证复查检出嗜血分枝杆菌及小型无绿藻混合感染的病例。提示我们要谨慎对待mNGS报告结果,必要时应结合临床进行充分验证,以保证尽可能不漏报错报病原体。
7

第七位讲者是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杨俊文老师,讲题是《不畏浮云遮望眼》。杨老师通过一例孢子丝菌的检出经过,向我们讲述了临床正确标本采集的重要性和做好临床沟通了解患者诊疗信息的必要性。“不畏浮云遮望眼”,如果我们收到不合格的标本后不经思考的发出一份不合格的报告,不管我们的结果做的有多准确,多完美,这份不符合实际的检验结果仍会导致临床发生误诊,误治,多了解临床诊疗信息,不断探索学习,大胆猜测,小心求证,“风物长宜放眼量”,超越检验,上升到临床的层面,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助力临床精准治疗,这样才能提高检验人员地位,实现自身价值。
7位讲者结束讲课后,曾吉老师作了会议总结,并期待有更多的同仁参与到微光闪烁版块中,最后全体主持和讲者合影留念。


供稿:张秋莹(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
审核:杨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曾吉(武汉市第四医院)
排版:王舒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