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 17日主会场特邀报告
【会议报道】 17日主会场特邀报告

2022-12-19 15:29

作者 张安汝

特邀报告


5th Huaxia CMIC 11th PIDMIC



    12月17日上午,2022年第五届华夏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京港感染论坛开幕式在主会场隆重举行。开幕式后,在倪语星教授、王贵强教授、曹彬教授的主持下,刘晓琳主任、高福院士、董晨院士分别就本次大会聚焦的问题——细菌耐药、Covid-19的发现与流行以及感染疾病中的免疫机制做特邀报告。


主持人


01

The first reporter

    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的刘晓琳主任作为第一位讲者,带来了题为“踔厉奋发——开创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工作新局面”的精彩报告。

报告说明了细菌耐药造成的全球性威胁,并分别总结了过去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针对细菌耐药日益严重的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和行动,回顾了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建立和十年发展以及取得的瞩目成就,也指出目前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报告强调了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乃至保障全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提出保证检验的质量,提高监测网数据质量和可用性、科学性,为国家科学决策做出贡献,并指出未来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发展完善方向。

/////    

02

The second reporter

    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院士做了“新冠大流行:病毒发现与抗体和疫苗研发”的精彩报告。报告提纲挈领地回顾目前及过去三年新冠在全球和我国的流行形势,并总结了成功防控新发传染病“科学求真,行政务实”、“Science-based, public-involved, and swift administration strategy”的中国政策、中国经验。还提醒我们要本着科学的态度,注意分辨正确与不正确的信息,警惕“信息流行病”。报告从生命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说明人类遭遇新冠病毒的必然性,并解释了目前各种研究提出的新冠病毒的可能的传染链。

报告还从历史上人类战胜一些传染病的经验,如天花、牛瘟、脊髓灰质炎等,说明了抗体和疫苗在防治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国内外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疫苗的工作和抗体逃逸的现状。强调了“One health”概念,提出未来人类在关注人类自身健康的同时,还应该关注环境健康、动物健康,注重生物安全。

/////    


03

The last reporter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的董晨院士,给大家讲解了“感染疾病中的获得性免疫机制“。

    报告讲解了人体适应性免疫基础:生发中心的结构和B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并解释了Tfh(滤泡辅助T细胞)细胞的发现、特异性分子表达调控和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

    报告介绍了董院士团队之前的工作,确定在各种病毒感染中以及在流感病毒活病毒株和灭活病毒株感染模型中,辅助性T细胞的不同表型,提示疫苗开发的改进方向,Tfh细胞独立于其他辅助T细胞分化,并影响抗体产生及在适应性免疫中的角色。并使用干燥综合征模型说明Tfh细胞对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潜在价值。

/////

04

    加强对新发、高发病原体的监测,抗体和疫苗研发、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加速,提高全民的科学、人文与健康素养,提高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对于传染病的免疫力,相信这些会是我们未来应对传染性疾病的不二法宝。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和微生物的斗争史,也是人类科技和文明发展的进步史;同时也会发现,微生物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是其他任何的风险因素都无法比拟的,面对新型传染病这样的高风险事件,人类既然回避不了,那就只能重视它、防范它,并争取最终战胜它,而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科学,是这些努力的指导方针。

/////    

撰稿:张安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核:王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排版:张安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