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病原学诊断新进展
【会议报道】病原学诊断新进展

2017-11-19 20:03

作者 宁永忠

微生病原,维新维晋

——记“病原学诊断新进展”版块

2017年11月18日周六下午,第六届京港感染论坛迎来了“病原学诊断新进展”版块,5名专家——R. M. Humphries教授、马筱玲教授、王晓娟博士、曹彬教授、郭岩斐教授给了大家一场非常精彩的讲座。该板块由苏建荣、赵晓涛两位教授主持。

1

R. M. Humphries是美国UCLA病理和临床微生物学科的部门主任,是CLSI 药敏委员会Chief Scientific Officer。她给大家的题目是CLSI AST New Methods——CLSI 药敏试验的新方法。我相信这个题目大家一看就会准备鸡血。她首先提到,淋菌耐环丙沙星——分子生物学方法完美。

确实太完美了!如果都这样,那表型测试就终结了。现实还是很骨感。有专家认为,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已发表的证据目前不支持使用WGS推断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指导临床决策”。而CLSI认为,许多技术在发展中或基本处于可用状态,比如PhenoTM(加速诊断),CE-IVD,FDA IVD;病原体特异性生物制剂(GeneWeave / Roche);激光散射(BacterioScan);微生物称重(LifeScale Technologies);CLSI快速的纸片扩散方法等。让我们对未来,再一次点燃了希望。

2

马筱玲教授是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组长,任职于安徽省立医院。马教授的讲座题目是《诊断管理(DSP)助力抗菌药物的使用》。讲座始于国家策略,高屋建瓴;继以病例曲折,幽微入胜;接续诊断困境,说易行难;烘托诊断管理、点题升华。主体部分外引国际文献,内联共识指南,证以实例,释以事理,寄语业界:用同一种语言,讲同一个故事,做抗感染大文章。整个报告天香桂子、精彩纷呈!

讲座后,赵晓涛教授提问:对目前热议的诊断报告怎么看?

马教授回答:什么是“微生物学诊断报告”迄今无明确共识。“Diagnostic Stewardship—Leveraging the Laboratory to Improve Antimicrobial Use”( JAMA,2017)的表述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应出具能引导临床正确实践的检验报告”。“是否发诊断报告?发什么形式的诊断报告?”——应根据检验结果(如是否检出特殊 病原菌,对特殊病原菌可以报告该菌的致病性及临床治疗建议);本单位医生对病原微生物知晓程度(如检出肺孢子菌,在三级医院一般不需要解释,而在二级医院则可能需要进一步解释),以及检验工作量(首先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日常工作)而定。总之,需要解释就解释,不需要解释就不解释;能简单就简单,该详细就详细;可以纸质报告,也可以电话沟通,不拘于形式,检验人员重在提升自身“能力”,保持工作“热情”,怀有解除患者病痛的“责任”。 所以,从责任心上来说鼓励发诊断报告,而从行业规范上来说不宜强行要求。

3

王晓娟博士就职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她的讲座题目是《规范送检,避免garbage in》。王博士基于王辉教授撰写的行业标准《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转运指南》,在短短25分钟内,给大家详细讲解了:规范送检重要性;标本采集、转运和处理的总原则;临床常见标本的采集、转运及处理——包括血液、脑脊液、胸腹水、组织、关节液、置入物、尿液、支气管镜下标本、痰、鼻咽拭子、直肠拭子、尿道拭子、粪便、眼科、耳、皮肤、伤口等标本。各位亲,只有短短“25分钟”——你相信吗?如果没有对具体标本的深刻掌握,如果没有对检验原则的高度宏括,这么短时间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请收下我的小小膝盖——跪服!

会后,笔者心怀敬意、十分忐忑地采访了王博士。王博士寄语:希望各位临床和微生物学同仁,在王辉教授、曹彬教授等专家的带领下,把我们的病原学标本送检做到规范化,避免garbage in,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4

大会主席曹彬教授也亲临这个版块,给大家做了《病原学诊断:难在信任,贵在自信》的专题讲座。曹教授首先热情介绍了座右信条:热情(Passion)、责任(Responsibility)、能力(Capacity)。然后精细介绍了呼吸道标本的传统检查、分子检查、针对特殊病原体的特殊检查等。可以说是一次讲座打通了呼吸系统感染微生物学。让大家大饱耳福眼福!曹教授强调,临床医生应该把微生物学检验变成专业工作习惯,这样大家可以在一个平台、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把微生物学作为讨论的共同切入点。笔者聆听,深受启发,曹教授是借此讲座为大会点题了——病原学诊断:你相信、我自信。

5

卫生部北京医院郭岩斐教授的讲座题目是《XDR/CR革兰阴性菌的治疗探讨》。郭教授结合指南和实例,讲解了XDR/CR革兰阴性菌感染不同药物的疗效细节,包括单药/联合治疗、疗程、给药方式等,突出分析了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碳青霉烯类、磷霉素等药物的效果,给出了明确具体的建议——兼具灵活性与实用性、指南性与现实性。这个题目是近年来业界热点焦点——可谓主旋律!郭教授披荆斩棘、虎口夺险,讲座玉振金声、“天花乱坠”!她总结XDR三大核心信息:CPGNs感染日益严重、XDR-GNB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早期联合治疗、推荐以替加环素、多粘菌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可以说提纲挈领、一语中的!笔者细思,受教无数!一时语塞,天地清明。

感谢大家关注这个版块!感谢大家关注京港感染论坛!谢谢大家!


摄影:武雍嵬

供稿:宁永忠(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排版:孙世俊 靳龙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