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10月20日主会场特邀报告(二)
【会议报道】10月20日主会场特邀报告(二)

2023-12-04 20:57

作者 刘思、陈凤宁

10月20日上午,2023年第六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京港感染论坛隆重举行,大会特邀报告环节精彩继续。本部分由刘晓琳教授和马筱玲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PART

04

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以“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毒症对临床实践的启示”为题,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

曹教授首先从临床现象提出问题,当对一些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进行临床救治的时候,发现除了低氧合指数外,还存在其他的脏器功能损伤,如肾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肝脏损伤等。这提示病毒感染可以造成全身多器官的功能损伤。曹教授团队以及国内其他团队的研究结论都发现,重症新冠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和急性心肌损伤等。对禽流感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也表明,有63.2%的H7N9禽流感患者出现了心脏损伤,并且与死亡率增加相关,一些列研究说明,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

      曹教授接着介绍了Sepsis(脓毒症)的概念。Sepsis是指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是sepsis诊断标准中最主要的参数。重症COVID-19导致的多器官衰竭完全符合sepsis的诊断标准。但临床多关注细菌感染导致的sepsis,对病毒感染是较为忽视的。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死亡人数的19.7%与sepsis相关,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是死亡病因的第一位。2017-2019年,中国的sepsis病例在不断上升。那么在针对sepsis的指南中,主要措施有两个临床处置:早期的液体复苏和抗菌药物的使用。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治疗时,有些患者恢复了,但有些患者治疗无效而死亡,这启示临床,不同病原体引起的sepsis的处理方法应该是不同的。

基于长期临床观察及研究,曹教授团队提出“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毒症(RVS)”,并举了多个实例进行解释。曹教授团队发现重症新冠患者存在高比例的病毒核酸血症,国外关于新冠的研究通过定量外周血中的抗原发现新冠高抗原血症与预后直接相关。除新冠病毒外,持续腺病毒血症也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通过香港大学发布的电镜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出,新冠死亡患者的心脏、脾脏、小肠、肾脏等都可以检测到病毒颗粒。那么病毒是如何出现在这么多部位呢?曹教授解释道,一个可能的机制是病毒感染了下呼吸道之后,产生了病毒血症,随血流扩散到全身各个脏器,由于组织器官表面病毒受体的存在,病毒很快侵染了多个组织器官。随后,曹教授介绍了RVS导致多器官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心脏、肾脏、肠道等。

最后,曹教授回归到临床上,向大家介绍了sepsis国际指南对于治疗的建议。对于细菌性感染来说,更强调液体复苏和抗菌药物选择,提倡早期用药,选择广谱的抗菌药物以及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最新的指南也提到了对于真菌感染的治疗。但非常遗憾的是,指南中并没有谈及对于病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早期的抗病毒治疗,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十分缺失的。对于抗病毒药物而言,治疗的时机、疗程以及不同靶点药物的联合,都需要继续探索。因此,RVS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建立在更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之上。

曹彬教授的讲座基于临床问题和实践,通过一些实例帮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到Sepsis的概念及诊断,同时点明了临床对于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毒症的忽视,引发了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PART

05

下一位讲者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张文宏教授,主讲题目为“大流行消退:再感染与慢性化探索”。

张教授首先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引出今天的话题,在雅典大瘟疫期间,人们发现那些从疾病中康复的人可以去照顾病人而不再发生感染,这些人称为“免疫者(immune)”,这也是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免疫力的存在。如今的新冠,为什么免疫力形成后还会有再感染?传染病大流行形成的必然条件是什么?张教授教授随之提出一个重要概念:隐匿性传播。如果没有隐匿性传播,传染病是无法形成大流行的。张教授举了麻疹的例子,尽管人群的免疫屏障已经形成,但一旦有一处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聚集,很可能形成流行。那么新冠是否也类似呢?经张教授团队的常态化监测,发现新冠的隐匿性传播也是持续发生的。免疫屏障建立早期依赖中和抗原的快速响应,晚期依赖记忆免疫的快速激活,免疫记忆可以使症状变轻,但是不能阻挡二次感染。

张教授引用了丹麦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率随变异株的突变发生率逐渐升高,再感染发生的时间逐渐缩短,所以,病毒变异加剧了再感染风险。但相较于首次感染,再感染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下降,但是脆弱人群中再感染仍有可能导致重症的发生,主要包括首次重症感染、60岁以上或未接种疫苗的患者。混合免疫作为协助脆弱人群走出疫情的关键支撑,张教授强烈建议要重视疫苗的接种策略,应根据变异株的流行情况进行适应性优化。

那么感染之后有没有造成长新冠呢?张教授提到,如果症状在三个月后还存在,并且持续两个月以上,那么就认为是长新冠,尤其见于一些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患者。由于病毒留存时间较长,会诱发持续的炎症反应,可能与长新冠的症状存在一定关系。根据长新冠的时间线可以看出,有少部分人的炎症在12周之后依然没有消退,经过原位杂交发现,病毒出现在各个器官,如心脏、肺脏、胰腺等。接下来,张教授介绍了长新冠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全身症状、各系统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但长新冠会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渐缓解。张教授团队报道了奥密克戎长新冠队列的研究,发现1年后68.5%的患者已经不再具有长新冠症状,并且随访也发现,一些脏器功能的相关检查并无异常。

PART

06

接下来大会主席王辉教授进行了题为 “病原靶向测序(tNGS)的性能研究及其在BALF样本中的临床评价”的报告。报告伊始,王辉教授回顾了基于宏基因组新一代测序技术(mNGS)在临床感染病诊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目前仍存在的问题,随后她介绍了一种应运而生的主流新技术- tNGS,该技术具有正向富集病原、成本低、受宿主干扰低等优点,可满足各种临床场景的应用。

目前缺乏系统性评估靶向测序的实验室检测性能及不同靶向测序方案(扩增法:mp-tNGS和捕获法:hc-tNGS)临床表现的研究。王辉教授从自身实验室出发,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深刻见解。研究结果发现,mp-tNGS,hc-tNGS与mNGS三种方法一致性较高,各自有优势病原,tNGS可针对临床重点关注的病原加强灵敏度,mp-tNGS方法临床病原覆盖度可达98.45%或以上。对于临床重点关注的病原体,比如TB,三种测序方法灵敏度均高于Xpert。对于烟曲霉的检测,mp-tNGS与mNGS的整体符合度略高。在临床精准诊断方面,tNGS能对重点病原体实现准确分型,hc-tNGS分型更细但对序列数要求高。

 “tNGS要想真正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作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王辉教授提到,比如mp-tNGS的靶标设计对结果影响极大;hc-tNGS较广谱,偏倚少,但是同源干扰大,存在宿主背景干扰。同时,王教授也提出了一些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tNGS技术在肺炎链球菌、PCP检测方面具有优势,但需注意PCP定植和感染的判别。最后从患者负担的角度,建议常规感染患者可以先做负担较轻的tNGS,考虑新发疑难病原时再加做mNGS;移植患者、急危重患者、怀疑肺脓肿患者应直接进行mNGS。

王辉教授课题组致力于构建快速精准且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病原诊断平台,近年来mNGS技术各种推陈出新,全面的评估和认识各种新技术是更好应用的前提。考虑到tNGS技术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可行性,期待它在更多临床重点关注病原体的检测中发挥更大优势。

PART

07

下一位讲者是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佰义教授,他带来的报告为《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及其在临床抗感染的治疗地位》 ,对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临床视角做了全面的解读。

陈教授首先指出,微生物耐药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遏制耐药的基石。接下来,陈教授系统回顾了四环类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历史,二代四环素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耐药问题,而第三代四环素如替加环素、依拉环素主要针对院内重症多重耐药菌所导致的感染,那么针对于社区获得性的感染,第四代四环素奥玛环素横空出世,可以有效覆盖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紧接着,陈教授对于奥玛环素的体外抗菌活性、耐药性、生物利用度、器官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奥玛环素在肺组织中的浓度高于其他四代四环素,并且在老年人或肝肾功能损害病人中无需调整剂量,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小。

目前奥玛环素在中国已获得批准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及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ABSSSI),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2021年12月以“具明显治疗优势创新药”对奥玛环素优先审批。陈教授还特别指出了我们需要在获批适应症(CABP及ABSSSI)前提下寻找额外的受益人群,比如多药耐药肺链、MRSA、ESBL肺克、非典型病原体混合感染、深部SSSI考虑混合感染等。另外,在一些说明书用药的特定情况下,比如治疗快生长脓肿分枝杆菌感染中也值得积极探索。当奥玛环素进一步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它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懂病、懂菌、懂药才能践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专业要求和责任担当”, 陈教授再三强调,“治感染,表里兼顾;诊发热,内外双修”。在感染诊疗的道路上,不断了解最新药物研发进展并且采取积极合理的用药策略,相信是陈教授和各位同道们的终生努力方向。陈教授将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融入到专业的知识讲座中,其丰富的抗感染临床经验让在场观众受益匪浅。

供稿:刘思、陈凤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核:李荷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排版:殷冠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