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3 14:13
作者 蔡勐、宋凯文
10月19日上午,2023年第六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京港感染论坛的先行研讨会——呼吸感染免疫论坛在曹彬教授的主持下率先拉开帷幕。

PART
01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上海市免疫研究所的苏冰教授,带来了题为“MEKK3信号与肺动脉高压的机制和功能研究”。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进行性和破坏性疾病,其特点是异常的肺部血管重塑、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和右心衰竭。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血氧饱和度下降、体力活动过度时的呼吸困难、疲劳、头晕和胸痛等。
MEKK3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MAP3K超家族的MEKK/Ste11亚群。MEKK3对早期胚胎心血管发育至关重要。在构建了一系列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后发现,MEKK3 EC缺陷小鼠发生自发性肺动脉高压,且CCM2和MEKK3的相互作用对于通过控制Rho/ROCK信号维持血管完整性和通透性至关重要。

苏冰教授在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CD31+SMA+或GFP+SMA+细胞,研究其他器官的对应基因功能,进行单细胞RNAseq分析,进一步确定MEKK3在人类PAH中的相关性,有望对PAH的诊疗做出更大的突破。
PART
02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季明芳研究员,以“新型鼻咽癌血清学标志物P85-Ab临床诊断与人群应用研究”为题进行了报告。

讲者首先介绍了中山市的肿瘤防治历史沿革,其次介绍了国内的鼻咽癌流行病学特征以及EBV相关标志物筛查在鼻咽癌筛查中的重要作用,EB病毒筛查可显著提高鼻咽癌早诊率和降低死亡率,检测EB病毒双抗体的筛查方案也在2011年被卫健委所推荐采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早诊效率,季明芳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合成肽库,筛选获得新型鼻咽癌诊断筛查标志物BNLF2b-Ab (P85-Ab);在人群筛查中,P85-Ab相比现有双抗体筛查方案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PPV相比现有双抗体方案可提高2.3倍;P85-Ab与现有双抗体筛查方案联用可将人群筛查的PPV提高至约30%,可显著提升鼻咽癌筛查效能。该研究在投稿后并非一帆风顺,过程历经曲折,最后成功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EJM上。

最后,季明芳研究员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进一步研究P85蛋白在EB病毒生活史及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索P85-Ab与鼻咽癌高度相关的机理机制,开展多中心研究,并通过长期随访,优化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鼻咽癌筛查方案。
PART
03
第三位讲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的宋蕊教授,报告题为“HH-120鼻喷雾剂在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面对新冠病毒变异的挑战,以及弱势人群的治疗需求,急需开发一款广谱、安全性高的药物。北京地坛医院金荣华教授团队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教授团队基于新冠病毒的细胞受体ACE2,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来开发新冠病毒入侵抑制剂。经过系统的研究,类IgM样重组人ACE2-Fc融合蛋白(HH-120)作为潜在的新型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该蛋白具有高亲和力,可高效中和新冠病毒感染。HH-120可在各场景下的密接人群中有效降低暴露后的感染率(RRR:43.8%-70%)和发病率(RRR:72.5%-77.1%),可显著缩短核酸转阴的中位时间(2天);在Ct≤30的病毒载量相对高的亚组中,可显著缩短核酸转阴的中位时间(3天)。HH-120鼻喷雾剂组AE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广谱、安全性高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由于新冠病毒的变异性不断带来挑战,针对其特定受体的治疗药物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HH-120作为一种能够中和新冠病毒感染的融合蛋白,可望为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一种有效的选择。
PART
04
第四位讲者是西湖大学的孙仁教授,题为“精准改建病毒增加免疫原性—新型广谱疫苗研发平台”。

孙教授表示,该平台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疫苗开发方法,消除干扰素(IFN)的调节功能,同时维持病毒复制适应性全基因组。该系统将一个定量的高通量基因组学系统应用于甲型流感病毒,同时测量了整个基因组突变的复制适应性和干扰素敏感性。通过合并8个干扰素敏感性突变,产生了一种高干扰素敏感(HIS)病毒作为候选疫苗。HIS 病毒在具有干扰素能力的宿主中高度减毒,但能够诱导短暂的干扰素应答,引起强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并提供针对同源和异源病毒挑战的保护。该方法减弱病毒并同时促进免疫反应,广泛适用于针对其他病原体的疫苗开发。

最后,孙教授介绍了课题组的最新研究,用SLISA(序列连锁免疫吸附试验)技术系统性评价免疫反应,监测新冠患者体内抗体针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病毒抗原的动态变化,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诱导针对自体免疫原的抗体反应图谱。
PART
05
第五位讲者是来自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王建斌副教授,题为“抗原特异性浆细胞分析技术”。

王建斌老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单细胞技术的开发,通过高通量精准定量分析,解决基础科研和临床诊疗中的分子病理测量问题。首先王建斌老师介绍了他们团队开发的新型RNA测序方法,以及用于COVID-19患者样本的RNA-seq文库构建策略。这两项创新性的技术为后续的免疫应答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接着,他阐述了利用工具进行SARS-CoV-2中和抗体的筛选,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免疫应答中的抗原受体库。之后,王老师的最新研究揭示如何通过寻找和识别长寿命浆细胞。这些发现在未来可能会对改进抗体疫苗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可能为开发针对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的精准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这次报告展示了王建斌老师及其团队在免疫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重要贡献,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各种传染性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
PART
06
第六位讲者是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的解立新教授,报告题为“靶向IL-6通路治疗奥密克戎重症感染”。

解教授首先介绍先天性免疫系统与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均参与了COVID-19的发病,IL-6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IL-6在肺部病变以及CRS的发生中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阻断IL-6 三种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和新冠肺炎细胞因子风暴。最后,他阐述IL-6是调节固有免疫向适应性免疫转换的关键因子,COVID-19感染后靶向IL-6通路的治疗时机很关键。

此报告展示了IL-6在整个新冠疫情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医生早期识别COVID-19 感染重症倾向,及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进而有效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
至此,上午时段的大会报告暂时告一段落,下午时段的报告精彩继续。
供稿:蔡勐、宋凯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校对:王若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核:李海波(中日友好医院)
排版:姜重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