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 18:06
作者 京港感染论坛
2023
微光虽弱,亦成星河
10月21日,第六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年会暨第十二届京港感染论坛精彩继续,本版块共有七位行业知名专家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首先,会议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佰义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教授共同主持。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胡必杰教授作为第一位讲者,带来了以“WHO建议耐药研究的40个优先主题——聚焦防控”为题的精彩报告。
胡教授在报告中对世界卫生组织在人类健康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全球研究议程中概述的40个有关耐药细菌、真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主题进行了解读,并从感染控制角度对WHO微生物耐药领域优先研究主题进行了详细介绍。胡教授从预防、诊断、治疗与护理、横断面调查和耐药结核5个方面提纲挈领地总结了涵盖11个方向共40项WHO关注的优先耐药研究主题,而后分别对5个方面的优先研究主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胡教授指出世卫组织发布的这一文件具有丰富的内涵,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合作深度解读这一重要文件。
胡教授的报告对感染预防控制的相关研究问题做了细致的讲解,而感染预防控制研究不仅给医院创造了诸多收益,更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许多收益!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曹务春教授,他为听众带来了以“自然疫源性的发现与溯源:研究设计与检验方法”为题的精彩报告。
曹教授首先指出,全球突发传染病增长速率逐年递增,疫源性疾病亟须解决,紧接着曹教授介绍了疫源性疾病重要科学问题和传播模式。最后曹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对于蜱媒病由浅入深的研究过程,和以病原体为起点考虑以蜱虫为媒介导致的人类疾病的研究思路。曹教授的研究团队对蜱虫的基因组学研究和蜱虫携带病原体分布特征的研究为预防和控制蜱媒传染病奠定了重要的生物学基础。曹教授细致入微的工作给大家来了更多的思考,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俞云松教授,俞教授分享了题目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与感染治疗”的报告。俞教授首先指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研究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优先主题,MDR-PA已成为临床的严重威胁。之后俞教授指出PA耐药机制复杂,主要包括固有耐药、获得性耐药和适应性耐药三种类型,并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机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介绍中,俞教授提到既往PA碳青霉烯耐药主要由染色体基因突变介导,而近年来近年碳青霉烯酶检出率明显上升。同时俞教授指出KPC-PA在全球播散,而在华东地区占比极大,已出现多拷贝KPC介导CAZ/AVI耐药。在PA流行病学研究方面,俞教授介绍到产KPC酶的ST463逐渐流行成为优势克隆,其形成与KPC-PA的传播密切相关。最后,俞教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治疗方面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他指出需要结合PK/PD和耐药机制来选择合适药物,在碳青霉烯酶不流行区域,CZA、CT、IR抗PA活性相当,在金属酶流行区域,头孢地尔活性明显强于CZA及CT。在单药治疗与联合治疗的选择方面,俞教授指出对于重症感染患者、PA感染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PA BSI患者,建议经验性治疗时采用联合治疗,以提高适当经验治疗的比例。
俞教授的讲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建议,把一个现实难题阐述得深入浅出、扣人心弦!
接下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王明贵教授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两场精彩的特邀报告。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马筱玲教授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临检中心的胡继红教授共同主持了该版块会议。
王明贵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全球抗菌新药研发存在的问题及进展》。报告首先提到了当前抗菌药物研发所遇到的困难阻碍,例如新药研发成本高、周期长、产出低与可及性差等问题,并对全球各国对于新药研发的支持策略进行了介绍,展示了当下新药研发所面临的的挑战与机遇。随后王明贵教授就我国近十年上市的新抗菌药物,例如奥马环素、易拉环素、康替唑胺、头孢比罗等,进行了具体讲解,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介绍了各个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优缺点,使大家对于当前新兴抗菌药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随后,王辉教授作带来了题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2023年度进展》的报告。报告以感染疾病诊治面临的重要挑战及近百年来临床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发展趋势为背景,系统详细地介绍了2023年临床微生物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其中包括mNGS/tNGS、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单细胞技术、新型纳米材料以及AI诊断等五项新技术。王辉教授简明扼要地讲解了每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性能评价及当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重点介绍了以AI诊断技术为基础的多方法联合应用在识别鉴定病原体、抗菌药物管理及其在治疗策略和感染控制等方面的出色表现。
上午最后两场特邀报告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明贵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病原检测产品研发负责人杨振宇先生报告的题目为《探针法靶向测序(tNGS-Max)性能研究和血液样本中的性能评价》。他从血流感染病原体诊断这一临床需求入手,讲解tNGS-Max技术的预期用途。与mNGS相比,tNGS更适合需要高灵敏特异、低成本等特点的样本检测。杨振宇先生从检测范围、病原特异性识别体系、阳性阈值、污染识别体系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tNGS-Max方法学的建立和关键步骤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