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慧眼识菌、血流感染共识、纸上谈菌
【会议报道】慧眼识菌、血流感染共识、纸上谈菌

2023-12-29 18:06

作者 京港感染论坛

  2023年10月 19 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学分会主办,主题为“促进感染病诊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第六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京港感染论坛在京召开。

PART

01

  “慧眼识菌”比赛是一年一度京港感染论坛的重头戏,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本次题库内容难度较高,涉及广泛,出现了诺卡菌属、粪类圆线虫丝状蚴,厌氧生活螺菌属,毛孢子菌属等,给参与比赛的各位选手和观众带来了极大挑战。各队选手竞争十分激烈。

 本次比赛的评委老师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占伟老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副主任李冉老师。

本次的参赛队伍分别是,来自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爱在哈福队”(1号队),来自重庆市沙坪坝陈家桥医院和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渝‘菌’相豫队”(2号队),来自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的“奋进队”(3号队),来自甘肃省和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菌团’作战队”(4号队)和来自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先锋队”(5号队)。

必答题给出了患者主诉,既往病史,现病史,入院后主要检查结果如血培养、骨髓培养、革兰染色等。内容涉及了诺卡菌属,布鲁菌属,马红球菌,粪类圆线虫丝状蚴,厌氧生活螺菌属,节杆菌属,毛孢子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巴斯德菌属,赛多孢子菌,评委王占伟老师和李冉老师在公布答案后给出了病例分析总结和答案解析。

  抢答题答对得分,答错扣分,赛况愈加激烈。病例涉及了创伤弧菌,分枝杆菌,日本血吸虫卵,支原体,艾肯菌属。

现场斗智斗勇,激烈角逐

揭晓答案后评委老师现场分析评讲

参赛选手与评委老师合影


  经过两轮角逐,“渝‘菌’相豫队”获得了冠军感谢参与本次比赛的各位选手带来的精彩角逐,衷心感谢病例投稿的各位老师。形态学检查是临床微生物检验重要的鉴定手段之一,有助于病原微生物的初步鉴定。本次比赛有助于促进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加强专业修养,提高业务水平,掌握包括形态学等基础的微生物学知识。


PART

02

  下午15:20-16:20,本次论坛设置的“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实践篇”环节在分会场二顺利举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谢轶教授、华西医院宜宾医院的尹万红教授以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的余广超教授依次分享报告,该环节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喻华教授主持。

  首先,喻华教授对到场专家表示了欢迎,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可以与各位汇聚一堂,分享血流感染诊断的相关经验,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术交流会中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会议目的。

01

  随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副主任,教学主任谢轶教授带来了“从CNAS新变化谈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共识”。

  谢轶教授指出,血培养相关的标准、指南、规范、共识不断更新,其核心内容归纳后都在强调三个点:提升送检率,保证阳性率,提升时效性。行业标准&专家共识强调了血培养瓶检出限的重要性,实验室宜进行检出限的验证,这是因为部分血流感染患者外周血细菌浓度低。时效性上,《专家共识》对分级报告形式有详细要求,但临床落实仍有一定难度,谢轶教授分享了各地落实分级报告的案例。快速质谱和酶型检测支持一级报告;直接快速的药敏作为二级报告,三级报告为最终鉴定和药敏报告,并建立自动审核流程。

02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尹万红教授进行了题为“我们信任的血流感染诊断报告”的报告。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主任,他站在临床医生的角度,提出对于病人病原诊断的需求和诉求。

  首先,他从临床角度分析病原微生物在诊断中的价值。除了病原本身可以直接对身体的侵袭及破坏,病原对机体的持续刺激而引起机体的防御反应、炎症反应,也会造成脓毒症、脏器损耗等严重的后果。而目前病原诊断存在时间长、步骤繁琐、效率低、耐药产生等难题。

因此对于病原的检验显得十分重要。他提出快速有效的病原检测对于减少诊断不确定性、减少抗生素的尝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是血流感染诊断及其关键作用。他提到“理论上脓毒症都能在血里抓到”,从临床解读层面,他着重讲解了培养加药敏特别是联合药敏对于病原感染用药的意义。但血流培养阳性率低、报告晚、“可培养”微生物有限,针对以上问题,他从病菌、医生、技术人员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最后,尹万红教授从临床医生角度提出了与检验人员交流的诉求和期望。他将本次报告总结为“快、准、全、精、多交流”,临床医生与检验人员的有效交流沟通有助于标本信息及检测结果的获取,从而提高检测的时效性。两者之间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将极大提高临床微生物的诊断与治疗的效率。

03

  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的余广超教授进行了题为“提升血流感染诊治效能打通药敏报告的最后一公里”的报告。他首先指出目前血培养结果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据,针对如何提高血培养标本送检,他提出将样本送检纳入医院统一管理并成立专项小组,可以显著提高血培养标本双侧双套送检率,提高血培养的阳性检出率。

  目前药敏时间过长、耗费人工的问题困扰着临床检验人员,他提到全自动药敏分析仪可以大大缩短检测时间。他分享了自己团队利用药敏快速报告新模式,即通过ART设置智能审核药敏规则、Lis功能改造、走进临床培训和宣讲,来优化血培养的流程。

最后,余广超教授结合病例介绍了药敏快速报告新模式的应用,为大家展现了新模式的优势,在此模式下,临床可以快速根据药敏结果,启动降阶梯治疗,极大的缩小了临床用药的时间,提高了病原诊断与用药的效率。

PART

03

最后的讨论环节邀请山东省淄博市呼吸感染与临床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赵慧颖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王启。

01

刘波老师提到他最为关注血培养的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送检率,这需要包括临床科室和检验科室的多部门联动,进行人员培训和考核。二是提升时效性,报告延迟发出将为临床带来巨大困扰,可通过对各个科室进行微生物标本送检要求培训和加强临床与辅助科室沟通提升时效性。三是微生物科室所发出报告中蕴含的微生物技术人员的自身水平,近年来微生物愈加依靠质谱,希望能多提升检验者自身能力,加强mNGS多手段结合,促进临床和微生物相互学习。

02

赵慧颖教授作为ICU临床医生,阐述了他们对血培养的需求,首先体现在对判断能力的需求,一方面是病情的判断,包括是否需要送检,送检是否达到要求;另一方面是判断发回的报告是否符合患者实际并根据报告做出用药选择,这也需要微生物科室专家对临床医生进行指导。其次是时效性,如果检测报告延后数十小时,将十分耽误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最后是准确性,抗菌药物的滥用部分原因在于检验微生物科室医生有时出具的报告不准确。在她的临床实践中,受到了检验科微生物方面的专家的很多指导和帮助,衷心希望微生物科室越做越好。


03

王启老师谈到,作为检验微生物科室的一员,他认为缩短血培养TAT十分重要,王启老师真切同意谢轶教授谈到的血培养上瓶及时与否极大影响了血培养的报阳时间。第二方面,他提到希望检验科医生在血培养报阳后能为临床提供更多帮助,例如直接使用肉汤进行培养。他常在思考检验科发出的结果正确和与临床真实情况不符的比例,其中涉及了自动审核的介入,发出报告时效性等问题,检验科人员需要从多方面做出努力和改变以惠及临床。



供稿:李佩纹、魏昭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聪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

审核:宁永忠(北京垂杨柳医院),陈宏斌、王占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排版:姜重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