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侵袭性真菌感染版块会议报道
【会议报道】侵袭性真菌感染版块会议报道

2023-12-30 17:20

作者 苏欣

《2023年第六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京港感染论坛》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治进展版块于10月20下午在分会场三举行。由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临检中心科研部朱镭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孙宏莉教授共同主持。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类型,常常发生在有免疫缺陷和基础病的患者中。近年发现,慢阻肺、糖尿病、重症新冠和重症流感患者也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死率高,严重威胁公众健康。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且发病率在增高。而这类严重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很多临床医生对于真菌病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盲点和误区,误诊误治和漏诊漏治的情况比较常见。病死率非常高的毛霉感染在临床不断增加,常见真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也不容忽视等等。

在病原诊断方面,我们现在有了多种检测技术,包括培养、镜检、抗原、抗体、PCR和mNGS等等,而临床如何合理的选择这些实验室检测手段,如何正确的解读实验室报告?在临床治疗方面,新型抗真菌药物在不断上市,我们临床医生如何合理应用?毛霉感染如何诊治?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探讨和研究。带着这些问题,由四位临床和微生物学专家联袂为大家带来真菌感染病原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

01




第一位讲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王淋淇教授,授课题目是:格特隐球菌进化,致病与耐药机制。王教授指出临床中常见病原真菌为环境致病真菌,并介绍了环境来源的真菌能够感染人类的可能原因及机制,比较了格特隐球菌及新生隐球菌在感染人群、感染部分、毒力、抗氧化方面的差异。王教授介绍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包括MIG1在格特隐球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为格特隐球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02




第二位讲者,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徐和平教授,通过对比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的生长环境、形态学特点,详细介绍了格特隐球菌的临床特征、检测方法、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及不同检测标本类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尿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等),同时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PCR、NGS)在隐球菌病中的应用。徐教授还提到目前适用于格特隐球菌的商品化的体外药敏方法不够,在检测格特隐球菌体外药敏试验时要慎重处理。

03




第三位讲者,来自南京大学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施毅教授,讲授了新型抗真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从目前用于真菌治疗的药物出发,从抗菌谱、疗效、肝肾毒性、安全型等方面对比当前抗真菌药物及新型抗真菌药物,包括伏立康唑、艾沙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等已经上市的药物,及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新型棘白菌素类、三萜类抗真菌化合物、抑制真菌Gwt1的新型药物、吸入性抗真菌药物、四唑类药物、铁载体等,还有一些老药物的新剂型。阐述了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治疗适应证,治疗药物的优化选择等等。

04




最后一位讲者,来自南京大学医院学附属鼓楼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苏欣教授,就目前肺部少见真菌病的诊治(如毛霉、马尔尼菲蓝状菌、镰刀菌、赛多孢菌、耳念珠菌、球孢子菌)进行了授课。讲授了毛霉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病原学及治疗,同时带入了苏教授临床工作中的病例,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

会议最后,两位主持人进行了版块简要总结。本次真菌版块的主持和讲者包括了临床感染专家和检验微生物老师,大家同台联动,通过学科间的交流沟通,传递了临床和检验知识及研究新进展,为提高临床真菌病的诊治能力贡献了精彩一课。



供稿:苏欣(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

审核:徐和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排版:殷冠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