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新进展
【会议报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新进展

2023-12-30 17:20

作者 潘姿彤,王佳傲

2023年10月19日下午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新进展”专题中,大会邀请了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佘丹阳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李双玲主任和郑波教授、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的马序竹教授、齐鲁医院的王刚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许兰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范红教授和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洪军教授分享了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的经验与感悟。会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教授和安友仲教授共同主持。在近百人与会代表中,既有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也有临床医生,会议气氛热烈。

PART

01

首先发言的是佘丹阳主任,佘主任分享的报告主题是“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菌感染的挑战和未来”。

佘主任首先就当前碳青霉烯耐药菌(CROs)感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CROs的广泛传播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卫问题。在我国,CROs检出率普遍呈上升趋势,在东北、华南和华北地区尤为高发,其感染显著增加了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CROs的耐药机制复杂,以产碳青霉烯酶为主。我国的CROs对大部分药物耐药率高,可用药物极为有限。近年来针对CROs的新型抗菌药物国内获批仅两个——头孢他啶和阿维巴坦。当下耐药形势严峻,新药的研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国内外(IDSA、ESCMID和中国)都更新发布了相关治疗指南,为治疗CROs感染提供新的指导意见。此外,佘主任就依拉环素、头孢吡肟/他尼硼巴坦、新型多黏粘菌素(如SPR206)这几种极具治疗前景的新型抗菌药物进行详细讲解,并表示新型抗菌药物研发仍是未来应对CROs感染的利器。


PART

02

 随后,在王辉教授和安友仲主任的主持下,马序竹教授、李双玲主任和郑波教授就“多重耐药菌感染和治疗的手段和困境”进行讨论并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李双玲主任就对自己在ICU工作中对多重耐药菌的诊疗体会进行分享,指出我们现在临床治疗中面对的问题包括如何降低耐药性产生的几率、对病情复杂的患者应如何用药以及选择抗生素后如何优化使用等,并提出了多学科合作的观点。

随后进行分享的是马序竹教授,马教授指出当前老年人逐渐成为多重耐药菌的载体并导致其传播,临床针对多重耐药菌治疗能选择的药物很少,药物可及性对临床来说极为重要。马教授提出新药不可及,旧药耐药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并列举生物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例子,指出我们也需要对多重耐药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

随后郑波教授对新药上市后临床如何得到、如何尽早应用让患者受益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并指出对临床而言新药药敏结果的可及性很重要。最后安友仲主任假设在没有新药的情况下,提出了将血液浓度较高的药物用于治疗血流感染的设想,给大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PART

03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王刚主任就“依拉环素真实世界研究解读与案例分享”带来精彩讲座,王刚主任对4例依拉环素上市后的真实世界研究进行了相关解读,包括依拉环素作用于多种感染类型、依拉环素针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治疗数据、联合应用依拉环素治疗CRAB肺炎以及依拉环素在免疫缺陷人群中的应用。

针对最后一项研究,王刚主任特别提出了依拉环素的早期启动可降低临床治疗失败率的结论。以这4项研究为切入点,王刚主任引入一例应用依拉环素进行治疗的案例分享。该患者为86岁老年男性,因诊断为新冠肺炎入院,同时合并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在给予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但半年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在后续抗菌药物治疗中发现患者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感染。在患者转院至齐鲁医院后,感染科医生果断为该患者停用了所有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在得到细菌培养结果后对患者进行了依拉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联合使用,患者治疗一周血气结果得以改善。在后续患者的痰培养中仍然检出了CRAB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王刚老师提出怀疑CRAB为定植菌而不是致病菌的想法。

由该案例分享,王刚主任提出几点建议:首先,王刚主任反复强调耐药菌是诱导或筛选出来的,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区分好定植菌和致病菌,提倡临床医生应敢于不用抗生素,并且注意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以尽量减少患者后续新感染发生的风险。另外,对于CRAB、CRPA这样“不好清理”的细菌,王刚主任评价其为“欺软怕硬”的细菌,因此患者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除聚焦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外,临床医生应更多地针对人本身的因素进行感染的治疗,针对宿主本身的调控是后抗生素时代的新方向。

PART

04

随后,就“新型抗菌药在耐药时代的价值”这一话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许兰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范红教授和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洪军主任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许兰平教授从血液科医生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的感想。血液病患者往往由于免疫抑制而成为感染高危人群,同时耐药菌血流感染等问题也为血液科医生对临床感染的判断带来困境,因此许教授表达了对如依拉环素等覆盖面更大的新型抗菌药物出现的期待。

接着范红教授表示临床医生一定要对致病菌做好区分,在表达了对依拉环素体外试验效果较好的惊喜的同时,范教授也强调了对于像依拉环素这样的抗菌“新武器”不能够滥用,临床医生要对报告做好解读。

作为最后一位点评的专家,洪军主任表示新型抗菌药物的出现是非常珍贵的,想要充分利用好抗菌药物的优势,临床医生有必要对药物药理机制等基础理论知识做好了解,同时也应掌握好停用患者抗菌药物的时机。

最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教授总结到,目前依拉环素已经上市,对于头孢吡肟/他尼硼巴坦、新型多黏菌素等新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进行支持,期待未来会有更多老师带来新型抗菌药物的真实世界数据的分享!

供稿:潘姿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佳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核:张雅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排版:姜重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