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肺炎研究的青年之声(一)
【会议报道】肺炎研究的青年之声(一)

2024-05-26 13:18

作者 王威扬

5月24日下午,首届肺炎大会拉开序幕,其中“肺炎研究青年之声”板块率先开始。来自全国的12位青年研究者分享了他们在肺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现场的专家和参会者进行学术探讨,现场讨论热烈。

PART

01

第一位讲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樊霖洁,她介绍了外泌体LIMS1在肺癌肝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肺癌肝转移的发生率高、并且治疗难度高。她的研究发现,肺癌来源的外泌体LIMS1在被肝星状细胞摄取后,能够调控这些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具体表现为激活肝星状细胞并调控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分泌,从而诱导肝脏纤维化微环境的形成,进而促进肝转移。基于此,外泌体LIMS1蛋白质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非侵入性的肺癌肝转移诊断性标志物。

PART

02

第二位讲者是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的赵聪,分享题目是《髓系细胞在肺纤维化疾病中的调控机制研究》。

他阐述了RIPK1-RIPK3在肺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发现,RIPK1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和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中被激活。在髓系细胞中,RIPK1-RIPK3信号通过独立于MLKL介导的程序性坏死的途径促进了肺纤维化。RIPK1-RIPK3信号通过生成促炎性的Ly6chi和促纤维化的Spp1high巨噬细胞,加剧了纤维化的进展。通过Zharp1-199抑制RIPK1激酶活性,可以缓解肺纤维化并抑制AT1细胞的减少。

PART

03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李峥。他探讨了心脏发育过程中转录及转录后调控在心脏成熟中的机制,以及基于器官水平的干预措施。

研究通过收集包括出生前胚胎18.5天以及出生后1、7、10、14和28天的小鼠心脏的心肌细胞和非心肌细胞,采用高分辨率的单细胞全长测序技术,分析细胞间相互作用、转录调控及转录后调控。结果显示,心脏的主要细胞类型(包括心肌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在发育过程中RNA剪接均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外显子跳跃的单细胞PSI值聚类,可以区分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此外,心肌细胞成熟过程中,外显子跳跃受RNA结合蛋白(RBP)调控。在心肌细胞中,73个可能调控外显子跳跃的RBP中,敲低NCBP2能够促进心肌细胞功能成熟,而其过表达则可以使心肌细胞功能趋向幼稚化;此外,NCBP2还能够促进心脏损伤后的修复。

PART

04

第四位讲者是中日友好医院的徐九洋医生。他以系列临床病例为基础,介绍了在B淋巴细胞缺陷患者中持续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慢性活动性新冠感染”(Chronic Active SARS-CoV-2 Infection, CASBI)的新定义。

在免疫缺陷宿主,尤其是B细胞缺陷和体液免疫缺陷的情况下,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呈现持续性,其病程与免疫正常人群显著不同。B细胞和T细胞在病毒清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肺泡灌洗液和外周血的单细胞测序显示,CASBI患者肺部CD8+ T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其持续激活状态与病毒延迟清除相关。针对CASBI的临床应对策略包括联合抗病毒治疗和基于抗体的疗法(如血浆治疗、IVIG),但其最佳临床管理方案仍待进一步探索。

PART

05

第五位是中日友好医院的洪礼喆,她报告了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急性期和康复期转录组和微生物组的动态特征。

该研究招募CAP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志愿者,采集外周血和呼吸道样本(包括咽拭子和痰液),并进行多时间点采样和随访。通过对外周血转录组和呼吸道样本微生物组进行分析,发现CAP患者的菌群内部多样性在急性期和康复期均低于对照组,并在随访时未恢复。微生物群落组成在不同时间点不断变化,而CAP急性期、随访期和健康对照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链球菌属细菌在CAP患者中富集,在急性期和随访期的相对丰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总之,CAP导致患者外周血基因转录急剧变化,呼吸道微生物结构动态改变,且出院后的随访显示,这种变化仍未恢复。时间序列分析表明患者免疫、凝血和能量代谢通路的变化值得关注。链球菌在CAP患者的呼吸道中富集,可能与外周血免疫通路的激活相关。通过探究CAP患者急性期和康复过程中的呼吸道微生物组和转录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潜在联系,有望为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PART

06

 第六位是上海市肺科医院的钱浩,他汇报了关于Gpr84hi中性粒细胞亚群在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与支气管扩张症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中性粒细胞异质性的概念逐渐受到认可。GPR84 是与炎症密切相关的重要受体。对Gpr84hi中性粒细胞亚群的鉴定与验证显示,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肺部,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且功能活化,其内部的相互作用强度明显增强。进一步的功能异质性探究显示,Gpr84hi中性粒细胞亚群的脱颗粒能力增强,ROS 与 NETs 释放、吞噬与杀菌能力增强。动物模型显示,Gpr84-/- 小鼠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肺部损伤与炎症加重,这一现象也得到了肺炎患者数据的验证。

PART

07

第七位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若冰,她详细阐述了高风险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亚克隆的适应性进化。

CRKP作为临床上重要的耐药菌种,其感染表现出区域性的独特流行特征(CRACKLE-2研究)。耐药基因主要存在于质粒上,而质粒的水平转移推动了耐药性的传播。携带/不携带毒力质粒的ST11-KL64型CRKP在染色体水平上存在着亲缘差异,并表现出质粒-染色体的偏好性。ST11 hv-CRKP的增加流行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威胁,而与毒力相关的质粒的流动性则是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携带毒力质粒的ST11-KL64型CRKP在其染色体上发生了多个基因的特异性突变,导致进入该亚克隆的毒力质粒丢失了大片段基因。质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妥协”促使了优势克隆的形成。

PART

08

第八位讲者吉林大学的赵英华带来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琥珀酰化修饰的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对人类生命健康仍然构成威胁。蛋白翻译后修饰显著丰富了蛋白数量和功能调控方式,其中琥珀酰化修饰是一种新型酰化修饰,其调控因素包括琥珀酰供体、琥珀酰转移酶和去琥珀酰化酶。研究发现,SARS-CoV-2感染导致琥珀酰化修饰水平升高,整体琥珀酰化修饰增强,该病毒感染促进了细胞线粒体代谢中的琥珀酰化修饰水平。NSP14与SIRT5结合导致整体琥珀酰化水平升高。新型冠状病毒核衣壳和膜蛋白发生多个位点的琥珀酰化修饰,抑制琥珀酰化水平可显著抑制病毒复制。通过琥珀酰化修饰组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和潜在药物靶点,琥珀酰化修饰抑制剂可显著抑制病毒复制。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具有双向调节先天免疫抗病毒反应的能力。此外,发现了新的新型冠状病毒宿主限制因子-EGR1。病毒M蛋白通过泛素化降解TBK1来抑制IFN-I反应。

供稿:王威扬(北京协和医学院)

审核:徐九洋(中日友好医院)

排版冯文丽(中日友好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