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 10:18
作者 卓献霞
2024年5月24日下午首届华夏肺炎大会在京召开。会议会前会的第一个主题是“肺炎的基础与实践”。版块设置从肺炎基础检验和发病机制入手,逐步到临床诊疗实践,深入浅出,会场气氛热烈。
这一版块由北京医院李燕明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嵘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陈文慧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宏教授和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宁永忠教授主持。
PART 01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徐淼教授,徐教授以“从外周血常规认识不同类型肺炎”为主题,讲述了血常规检查在肺炎诊断中的作用:1.检测感染,比如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肺炎,而淋巴细胞增多则更常见于病毒性肺炎,极高的白细胞计数可能表明严重感染或并发症;2.监测并发症,例如严重感染可能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败血症,通常伴随白细胞计数的显著变化;3.鉴别诊断,例如利用血常规的各项指标鉴别肺炎、肺结核和支气管肺炎;4.评估免疫状态,比如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血常规结果,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此外,血常规各个指标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而血小板数量增多常见于严重的炎症反应;血小板数量减少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骨髓抑制。
PART 02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的北京协和医院的田欣伦教授,田教授以“从Balf细胞分类认识不同类型肺炎”为题,讲述了如何规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的分类技术:1.充分麻醉——抑制咳嗽(避免出血和上皮细胞脱落);2.将纤支镜顶端紧密楔入段或亚段支气管开口处(纤支镜顶端直径5.5-6 mm);3.经活检孔通过硅胶管快速注入灭菌生理盐水(每次25-50 mL,一般总量在100-250 mL,不超过300 mL);4.立即送检,4℃离心;5.回收率:>40%;6.细胞类型:活细胞>90%,红细胞<10%,上皮细胞<5%。此外,不同的Balf细胞分类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淋巴细胞为主型(Ly>15%),常见于结节病、NSIP、HP、药物导致的间质性肺炎、胶原血管病、放射性肺炎、机化性肺炎和淋巴增殖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型(EOS>1%),常见于嗜酸细胞性肺炎、药物导致的间质性肺炎、细菌、真菌、寄生虫、耶氏肺孢子菌感染以及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中性粒细胞为主型(Neu>3%):常见于胶原血管病、IPF、吸入性肺炎、感染(细菌、真菌)、支气管炎、石棉肺、ARDS和DAD。
PART 03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的李明锟教授,李教授以“呼吸道微生物组与肺炎”为题,首先介绍了“感染与病原新思路”,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生物组织后开始繁殖,以及宿主对这些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进行反应。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肺炎患者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微生物菌量均升高、且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下降。他们团队还发现CAP患者痰液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多数样本与健康对照组样本微生物组成相似,多样性高;少量样本为机会性致病菌主导,多样性低。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微生物多样性低,主导菌现象明显;轻中症患者呼吸道微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新冠患者下呼吸道菌量与预后显著相关。下呼吸道多组学数据可用于预测病人预后。
PART 04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申川教授,申教授以“临床医生如何看待肺炎的药敏报告”为题,介绍了如何理解药敏结果中的S、I、R。敏感(Susceptible;S):使用常规推荐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该抗菌药物在患者感染部位通常所能达到的浓度可抑制分离菌株的生长。中介(Intermediate;I):抗菌药物的MIC接近组织和血液中通常可达到的浓度,临床应答率可能低于敏感菌株。若药物在感染部位有生理浓集,或高于常规剂量治疗,可能有效。耐药(Resistant;R):使用常规推荐剂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时,患者感染部位所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不能抑制菌株的生长。剂量依赖性敏感(Susceptible-dose-dependent;SDD):指分离株的敏感性依赖于给药方案——通过提高给药剂量和(或)增加给药频率等修正给药方案可以达到临床疗效。折点是指根据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MIC,结合常规剂量时该药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划定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的界限,进而把细菌分群。此外,临床中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包括:抗菌药物的修饰与失活(水解酶和修饰酶),渗透性降低(孔蛋白缺失),抗菌药物的主动外排(外排泵),靶标蛋白改变、修饰和保护。
PART 05
第五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尹玉瑶助理研究员,带来的主题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影响”。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包括宏基因组NGS(mNGS)和靶向NGS(tNGS)。mNGS不基于培养,对标本中的全部微生物组(DNA或RNA)进行NGS分析。tNGS需用PCR扩增特定基因(16S rRNA扩增的tNGS和多重PCR的tNGS),是一种基于杂交捕获的技术。NGS技术的应用使临床病原感染诊断从“预判-验证”到“无需预判”。此外,报告指出mp-tNGS、hc-tNGS和mNGS三种检测方法的异同主要表现在mp-tNGS覆盖病原范围是198种,表现相对突出的病原是耶氏肺孢子菌、烟曲霉、新型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诺卡菌、RNA病毒等,表现相对较弱的病原是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毛霉,检测价格在500-800元,不足之处在于研发周期长、靶标有限,院内开展需要拼样上机。hc-tNGS病原覆盖>3000种,表现相对突出的病原是耶氏肺孢子菌、新型隐球菌、MTBC、诺卡菌、EBV、CMV、RNA病毒等,表现相对较弱的病原是NTM和毛霉,检测价格约2000元,局限性表现在实验操作相对繁琐,检测周期稍长。mNGS病原覆盖>20000种,表现相对突出的病原是烟曲霉、新型隐球菌、MTBC、诺卡菌、NTM、毛霉、DNA病毒以及其他疑难病原微生物等,表现相对较弱的病原是耶氏肺孢子菌,检测价格在3500-6000元,局限性表现在价格高,DR流程需分开。
PART 06
第六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沈宁教授,沈教授以“如何个体化评估肺部感染病原体”为主题,以临床病例为例指出CAP诊疗过程中的最大挑战是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指出临床诊断CAP中常见误区:1.忽视临床症状、体征线索的挖掘;2.忽视嗜肺军团菌在重症CAP中的重要性;3.影像学拟诊肺炎后不及时拓展鉴别诊断,频繁更换抗感染药物;4.重症≠耐药,很多重症肺炎并非耐药菌引起,而耐药细菌感染也不一定为重症感染。沈教授还提出了抗感染治疗的“双防线”策略:包括了解抗感染治疗现状,规范感染诊治流程,合理判断病原学,最后实现最佳疗效最少耐药的治疗目标。
PART 07
第七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高莉教授,讲题为“肺炎的常见影像学征象”。高教授从影像学的角度解读肺部感染基本影像,介绍了常规CT(层厚5 mm)和薄层CT(层厚1 mm)的应用,特别提到薄层CT还可用于鉴别细小网格和毛玻璃影。高教授介绍了实变是指肺泡内空气被病理组织取代,片状高密度遮盖肺血管,通常由细菌、真菌、支原体或病毒性肺炎引起。树芽征通常发生在细支气管和小叶动脉,通常由感染(结核气道播散、病毒、真菌)、吸入/误吸、结缔组织病/免疫系统疾病和外周肺动脉栓塞引起。最后高教授总结了影像学诊断肺部感染的思路:应用影像技术分析影像学细节,熟悉和了解影像病理、影像概念,结合临床和影像,追踪病例,肺部影像前后对比。
PART 08
第八位讲者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姚开虎教授。姚教授带来的主题是“成年人百日咳——我国百日咳检测的盲区”,介绍了目前我国百日咳流行情况是年长儿和成年人病例增加,且婴幼儿百日咳感染模式主要是成年人传染婴幼儿。成年人百日咳的临床表现主要以不典型咳嗽为主,包括咳嗽超过2周,慢性咳嗽等,且病情轻重与临床表现是否典型无关;而百日咳典型咳嗽表现为发作性咳嗽,速来速去,状态剧变,刻板重复,间期如常。在临床上诊断成年人百日咳需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1.其他原因的慢性咳嗽:上感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等;2.咳嗽晕厥综合征;3.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目前百日咳的诊断方法有培养和核酸以及血清学诊断。
PART 09
第九位讲者是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王蓓教授,王教授以“肺炎的组织病理学与临床特征”为题,指出病理诊断在肺炎诊断中的作用主要有快速诊断病原体、明确诊断、评估分离培养物的致病意义、定义“新”感染疾病、排除感染性疾病。细菌性肺炎的病理表现因病原体的毒性和宿主的反应不同而不同,可以表现为肉芽肿或脓肿,具有一些特点但又缺乏特异性,往往相互重叠和混杂。如诺卡菌肺炎主要变现为肺脓肿,常为大小不一、多发性脓肿,中央坏死明显。而分枝杆菌性肺炎病理改变与分枝杆菌毒性,患者免疫状态相关。在真菌性肺炎中,冷冻切片、常规切片或细胞学样本中快速发现真菌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PART 10
最后由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王一民教授带来主题为“呼吸道感染MDT规范化流程和案例分析”的报告。王教授指出,肺炎是具有极强异质性的一组疾病,包括慢阻肺、支扩、免疫缺陷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肺炎管理现状需要多学科参与、全程化管理,包括放射/超声的宏观诊断、病理的形态诊断、微生物的微观诊断、介入的活检/引流、药学的用药指导和药事管理等。目前中日医院呼吸道感染MDT诊疗的模式是多学科参与,病例范围包括全院各个科室收治的疑难重症、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佳或发热待查的病例。院内MDT抗感染的特色:有“高度”,优势学科,分工合作,一站诊疗;有“广度”,全面照护,打造口碑,覆盖全院;有“厚度”,主动随访,病例汇总,已经成为“呼吸感染单修班”特色。未来也会纳入肺炎专病能力提升项目考核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