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如何认识肺炎(上)
【会议报道】如何认识肺炎(上)

2024-05-31 11:52

作者 蒲丹妮

5月25日下午,首届华夏肺炎大会来到了“如何识别肺炎”版块。该版块分为两个部分:“快速识别肺炎的新思路”和“呼吸道微生物组与肺炎”。

“快速识别肺炎的新思路”部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郭晓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段军教授、鲁炳怀教授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施毅教授主持。

     


PART 01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侯代伦教授,为我们作了《人工智能在肺炎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的主题报告。讲者首先深入浅出地以影像学形态为特征,就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球性肺炎、间质性肺炎讲解了肺炎的分类及各自影像学表现。随后,侯教授对肺炎的AI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侯教授团队建立了全国多中心胸部影像数据库平台,研发出了远程标注系统及数据保密传输,建立了肺部疾病影像人工标注规范,并以MDR-TB相对特异的空洞征象入手,通过影像组学构建了MDR-TB诊断模型,然后基于此绘制出了肺部疾病AI研究流程图。该流程包括病变标注、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特征筛选及最后的模型构建。最后,讲者就肺部疾病AI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提出肺炎AI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做到快速筛查及预警肺炎,精准辅助诊断肺炎,全自动智能肺炎疗效评估以及通过数据库提出临床程度及病程分型和随访建议。


PART 02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余愿教授,余教授带来了讲题为《肺部超声在肺炎的诊断价值》的精彩报告。首先,余教授介绍了肺部超声(LUS)的基本原理。简单来说,LUS就是依靠不同样式的伪影,推断肺内气/水比例的变化,从而推测诊断。然后,余教授向大家讲解了LUS中包括蝙蝠征、肺滑动征、A线、B线、肺间质综合征、组织样征象、碎片征、四边形征等基本征象,并进一步阐述了LUS在诊断肺炎中的流程。余愿教授指出肺炎诊断最基础的流程是BLUE方案,即包括上蓝点、下蓝点、PLAPS三个检查点。由于肺实变和肺不张主要集中在重力依赖区,ARDS、COPD等疾病可导致肺容积和膈肌位置发生变化等原因,余教授还介绍了改良后的BLUE-Plus 方案及M-BLUE方案,并阐述了就判断后的肺部超声征象进行量化评分的评分指南。LUS如何做到肺炎的鉴别诊断呢?余教授以肺炎常见LUS征象,包括胸膜不规则、滑动减弱、不对称的B线、肺实变为鉴别点,详细阐述了肺炎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方法,并指出LUS在诊断CAP及VAP中的效能和准确性。最后,余教授还简单介绍了包括肺病毒感染、肺炎支(衣)原体感染、肺结核、肺真菌感染等病原体的LUS表现,其中真菌感染表现具有明显异质性,指出LUS在肺部病原体鉴别中的作用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探索。


PART 03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徐峰教授,讲题为《心脏骤停后的呼吸支持——研究回顾及新进展》。心脏骤停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问题,一旦发生预后极差!而呼吸支持在心脏骤停生存链中具有重要作用。讲者就心脏骤停后的呼吸支持顺序,以心脏骤停识别中的呼吸判断、基础生命支持(BLS)中的呼吸支持、高级生命支持(ALS)中的呼吸支持、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呼吸支持四部分依次展开讲解。首先是呼吸判断,讲者指出无呼吸/呼吸异常是判断心脏骤停的关键依据。随后讲者就通气+按压对比仅按压、CPR顺序 C-A-B、气道开通方式、按压通气比、通气量研究五大内容全面阐述了BLS中的呼吸支持。随后徐教授进一步介绍了ALS中的高级气道是否建立、声门上气道对比气管插管、气管插管位置确认、呼气末CO2监测的其他作用、通气频率、心脏骤停患者复苏过程中启动体外循环(ECPR)等内容。最后,徐教授重点阐述了ROSC后的气道管理办法、氧合目标、PaCO2监测以及机械通气参数设置,让我们全方位了解了心脏骤停后的呼吸支持步骤及办法。报告最后徐教授指出,指南中仍有大量问题正在或者等待广大医疗工作者去解决。


PART 04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周华教授。他带来了《探针捕获NGS(MetaCAPTM ) 在免疫缺陷人群肺炎病原精准诊断中的应用》的学术专题报道。首先他指出传统方法(培养、免疫与PCR)循证依据多,应用广泛,但阳性率低、耗时费力,而mNGS则打开病原检测的潘多拉星球,改变了临床感染病原诊断模式,但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几大缺陷,包括DNA和RNA双流程如何选择问题、去宿主技术的弊端等。那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既可以兼顾mNGS的广谱、无需预测的优点,又可以排除宿主干扰、实现精准鉴定的目的呢?探针捕获法mNGS病原测序新技术-MetaCAPTM完美满足了以上展望,讲者就探针捕获技术临床应用的主要方向、病原鉴定与全基因组探针设计、MetaCAPTM技术流程对该技术进行了介绍,指出MetaCAPTM可宏捕获检测范围,实现超低检测限、探针可覆盖 RNA 病毒全基因组,兼容病毒同源突变以及可覆盖重点关注病原的耐药位点等一系列特点,因此MetaCAPTM 实现了去宿主及百万探针宏捕获的两大关键突破,还可集成临床数据、自动生信及智能解读测序结果。最后,讲者就MetaCAPTM在免疫缺陷人群肺炎病原精准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初步探索,该研究发现在病原检测性能上,MetaCAP较mNGS更具性价比,耐药基因检出敏感性更高,具有更高的卫生经济学价值。最后讲者总结到MetaCAP™ 既能实现检测性能的提升,又保留了病原全覆盖的特点,适用于临床最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全面检测。


PART 05

上半场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教授,她以《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技术进展和应用》为题,带来了不明原因下呼吸道感染诊断的专题报告。首先王辉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呼吸道6项病原体检出情况,指出中国面临着下呼吸道感染形势严峻、疾病负担严重、呼吸道感染病原构成复杂、抗生素耐药及抗菌药物滥用问题严重、各类呼吸道病毒全年交替流行等一系列挑战。那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又面临哪些难点呢?王辉教授指出目前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面临着鉴别诊断困难、混合感染复杂、传统检测无法排除以及抗菌药物滥用等多项挑战。随后,王教授介绍了各项应对措施:在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方面,分子诊断技术取得重要进展;项目选择建议参考临床需求、场景、技术特色(靶标、TAT、技术难度等),开发小型化、自动化的病原体靶向快速检测方法(单靶标、多靶标);宏基因组测序在罕见少见病原、新发病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病原诊断技术的进步要求交叉的专业人才网(实验室、临床、生信、微生物学等)。最后,王辉教授指出,传统技术也需要与新技术进行互补验证,以推动技术的发展和优化诊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大会回放

供稿:蒲丹妮(北京协和医学院)

校对:王业明(中日友好医院)

审核:王晓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建康(中日友好医院)

排版:殷冠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