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10:30
作者 王雪瑾
丹桂飘香的十月,京港感染论坛学术的风吹到了上海,隆重而热烈。2024年10月19日下午,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新增版块 “‘One health’背景下微生物耐药性研究”在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该论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嵘教授和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世富教授共同主持。共邀请了四位知名专家进行讲座。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白莉教授。白教授目前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主任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员等职务,主要负责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体系建设和方法学研究,她主讲的题目是《基于“同一健康”应对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耐药风险》。
在报告中,白教授指出我们国家省、市、县监测网络在监控食源性病原菌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指出肉毒梭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成为我们近年来食源性疾病中造成感染非常重要的病原菌,并强调了制定标准和进行监测的必要性。
同时,白教授强调了食源性病原菌耐药性问题,并提倡采用“同一健康”理念,即综合监测食品、环境和动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中美欧在实施“同一健康”理念上的差异,白教授指出中国在这一领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鼓励通过数据共享来促进健康共享。报告还讨论了中国面临的食源性耐药细菌挑战,包括对头孢类抗生素、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等药物的耐药性,以及这些耐药菌对儿童健康的潜在威胁。白教授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伤寒沙门菌为例,介绍了它们的高发病率、耐药性增加,以及对公共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从而强调了对食品中微生物进行持续监测和研究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例子,白教授为持续监测和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第二位讲者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汪洋教授。汪教授主要从事兽医公共卫生领域中的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控技术研究以及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网相关工作,他主讲的题目是《中国宠物源细菌耐药监测网CARPet——守护人宠健康》。
汪洋教授表示随着中国宠物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部分宠物医疗机构仍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并以宠物源大肠埃希菌为例,发现其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产生广泛耐药,呈现逐年上升(50%以上)的趋势。汪教授团队建设的中国宠物药物监测网(CARPet),对宠物行业、基础研究、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信息进行了全面的采集,旨在规范监控人兽共患菌,提高宠物医疗合理用药水平,加强人畜共患病的生物安全防控。基于CARPet监测数据的基础研究显示,宠物中检出的病原体与人畜共患病原体相似,对耐药性的持续关注需得到加强。此外,研究还关注宠物食品和医院环境中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发现宠物、医院环境和兽医源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大肠埃希菌(CAZREC)存在相关性。最后,汪教授强调了宠物食品尤其是生鲜粮中存在高风险的细菌污染,突显了对宠物源微生物控制监测的必要性。
第三位讲者是苏州大学检验医学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医学检验中心主任杜鸿教授。杜教授主讲题目是《医院环境微生物耐药研究进展与实践》。
杜教授提到在临床耐药情况严峻的背景下,全球公共卫生受到威胁,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耐药也不容忽视。杜教授的研究聚焦医院环境中微生物的传播,指出15%的住院患者可能遭遇院内感染,与室内环境、医疗器械和空气流动紧密相关。
杜教授对医院污水进行的研究,发现了携带blaKPC-24的维隆气单胞菌、携带blaNDM-33的大肠埃希菌和携带blaOXA多种变体的厦门希瓦菌,突显了环境与临床感染菌株之间的传播,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杜教授研究团队发现,携带外排泵基因簇tmexCD-toprJ的解鸟氨酸拉乌尔菌能够在选择性压力下突变使得替加环素耐药更高,这表明特定基因变异与环境因素紧密相关。此外,杜教授通过对医院未处理污水进一步研究发现医院污水和临床中存在高度同源的肺炎克雷伯菌,提示应加强对污水环境中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监测,预防污水中耐药菌引起院内感染。
第四位讲者是浙江省生物标志物与体外诊断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学术副院长、临床微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大智教授。金教授主讲题目是《“One health”视角下的艰难梭菌流行及耐药趋势进展》。
金教授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艰难梭菌的在国内流行及耐药情况,强调了艰难梭菌在土壤及食物链中的分布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指出2016年后美国艰难梭菌流行病学特征从院内感染转向社区感染,提示传播途径可能改变。
金教授分析了中国与欧洲、美国在流行病学特征上的差异,以及区域性传播的差异。并通过对国内猪源性艰难梭菌的流行病学调查,阐述了动物源艰难梭菌不同地区间存在优势型别的差异,山东以ST1型为主,浙江以ST35型为主。同时,浙江地区存在艰难梭菌“人—动物—环境”的潜在传播风险。金教授在报告中强调,生肉处理在人畜共患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东北亚地区如山东、辽东半岛以及通过香港至东南亚的肉产品流动,对艰难梭菌的流行趋势有影响。最后金教授对于“‘One Health’艰难梭菌的研究”寄予美好的展望,希望社区、家禽、动物来源以及环境暴露监测可及时跟进,继续探索我国艰难梭菌感染的未知领域。
总结
综上,四位教授基于“One Health”理念,从不同角度为现场观众带来这场全面而深入的专题讲座汇报,涵盖了其基本概念、传播机制、临床与环境影响,使现场观众受益匪浅。张嵘教授和王世富教授的点评与互动进一步深化了讲座内容,激发了观众的深入思考。我们相信,在国内诸多学者的推动下,基于“One Health”理念,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研究将达到新的高度。
供稿:王雪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审核:张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排版:王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