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 16:49
作者 靳龙阳
News
Today
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
9月20日下午,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继续举行。在分会场一举行TDM的临床实践板块,该板块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赵建宏教授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赵慧颖教授,她带来的讲题是抗生素治疗的药物浓度监测。
赵教授讲到,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病情复杂、年龄偏大、并发症多,个体化的抗菌药物浓度监测非常重要,尤其是发展为sepsis的重症病人。当前能够使用的抗菌药物选择有限,且新药研发困难,已上市新药价格昂贵。赵教授介绍,需要药物浓度监测的药物包括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达托霉素以及抗真菌药物等。通过分享多个临床病例,赵教授介绍了每天进行抗菌药物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的突出优势。鉴于目前很多基层医院不能检测或无法及时检测的情况,无法获得抗菌药物的峰浓度、谷浓度以及拟合药时曲线,赵教授推荐开展模型引导的精准给药,比如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软件,如Pharmado、SmartDose等。通过前瞻性研究,赵教授团队证实通过Pharmado推荐剂量可以提高血药浓度达标率。此外,赵教授团队的头孢他啶-阿维巴坦MIPD模型预测效能验证研究证实,该模型对头孢他啶浓度预测效果好,而阿维巴坦易受代谢影响,预测结果波动较大。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王选锭教授,王教授带来的讲题是AI赋能感染病诊疗和抗菌药物管理。
王教授介绍,当前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增加,广谱抗菌药物用量多。通过AI指导的系统管理,可以更加科学地监测和管理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比如,该系统严格限制感染部位的合适标本、全院诊疗执行PDA扫描、微生物标本送检黑名单、实现实验室24小时接收并处理标本、纠正非常普遍但极其错误的晨痰晨尿送检问题、纠正CVP导管采集血培养标本等,通过送检标本结构优化、流程改造和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浙大二院临床分离菌耐药率逐年下降,在CMI全省最高、平均住院日全国同类同级医院最低基础上,使用强度依然保持40以下,人均使用强度持续下降。用药结构持续优化,超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占比逐年下降,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提升。在抗菌药物采购情况对比中,浙大二院窄谱抗菌药物的用量高于广谱抗菌药物的用量,与其他医院形成对比。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周冬生教授,他带来的讲题是急性感染纳米递送治疗新技术。
周教授首先介绍了重症肺部感染的纳米药物递送,如超声响应无机纳米材料ZIF-8衍生的TiO2包覆的核壳纳米颗粒用于治疗耐药菌肺部感染中效果显著;另外,含有季膦盐修饰高分子声敏剂的有机纳米颗粒、以及共负载高分子声敏剂和抗菌肽类似物的有机纳米颗粒也可以用于治疗耐药菌肺部感染;在耐药菌创面感染的纳米递送治疗中,近红外激光响应无机纳米材料可用于耐药菌创面感染,纳米材料可以介导产生活性氧、热和锰离子而杀菌,此外,光热/化学动力学效应联用有机纳米材料以及也可以用于耐药菌创面感染,在小鼠创面治疗中效果显著。另外,周教授还介绍了光热/光动力/热动力效应联合有机纳米可以在颌面伤口感染中的应用。
在讨论环节,周教授还回答了,目前研发的纳米递送材料依赖物理和化学因素杀菌,并未包被传统的抗生素;在未来临床应用方面,纳米递送材料可用于治疗血流感染、器官感染等,但应该考虑作为特殊疗法或替代疗法,对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皮肤感染会有更好的安全性。
News
Today
治疗药物监测(TDM)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实践进展已成为感染病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TDM的临床实践板块的三位讲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前沿进展和实践经验,期待下一届TDM临床实践板块能为与会者呈现更精彩的学术报告。
供稿:靳龙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核:王晓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排版:李佩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