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CRE板块——专家共议CRE传播、治疗、溯源与监测
【会议报道】CRE板块——专家共议CRE传播、治疗、溯源与监测

2025-09-23 18:46

作者 刘思

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

2025年9月18日下午,在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上,备受瞩目的“CRE板块”如期举行,整个会场人头攒动,学术氛围十分浓厚。该板块由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李轶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安浩然教授主持。依次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嵘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杜鸿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卓超教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周哲敏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启教授进行会议报告。

1

NEWS TODAY


张嵘教授以“医院、动物、环境,谁在为CRE传播铺路”为题,生动阐释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在生态链中的传播。

张教授指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其中CRE尤为突出。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不仅存在于ICU,也分布于医院废水及动物环境中。面对“如何传播、溯源与预测”这一核心问题,张教授呼吁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揭示耐药菌的传播链条。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同样在全链条广泛扩散,苍蝇和鸟类是其耐药基因传播的重要媒介。一项全国性健康人群筛查甚至发现肠道中同时存在blaNDMmcr耐药基因,值得高度重视。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则扮演着耐药基因“放大器”和“传播者”的角色。张教授团队在中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河道比较研究中发现,blaNDM-1在尼泊尔更常见,而blaKPC-2在中国更常见。医院废水分离的CRKP与临床菌株高度同源(等位基因距离<1%)。此外,碳青霉烯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CRECC)也在悄然蔓延,呈现区域差异,并常携带多黏菌素等“最后防线”药物耐药基因。张教授最后强调,必须从全链条视角出发,加强多学科协作,切实做好耐药菌的监测与防控。

2

NEWS TODAY


CRE的全链条传播无疑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对CRE新型治疗手段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第二位讲者杜鸿教授以“噬菌体疗法:对抗CRE的新武器”为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杜教授指出,噬菌体治疗并非新概念,早在1917年就被发现,后因抗生素广泛应用一度被忽视,直到近年来耐药问题加剧,人们才重新关注它。噬菌体是一类专门感染并裂解细菌的病毒,由头部(包裹DNA或RNA的衣壳)和尾部(识别并注入遗传物质)组成,可通过裂解周期直接摧毁细菌,或进入溶原状态潜伏于菌内。它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庞大的生物实体。噬菌体的应用通常有以下几种策略:噬菌体单独使用、噬菌体鸡尾酒、工程噬菌体、噬菌体-抗生素联用以及噬菌体衍生酶类。小鼠感染模型和部分人体案例中,噬菌体治疗发挥了良好治疗作用,噬菌体衍生物(诸如解聚酶等)在感染治疗等方面同样有较好前景。然而,噬菌体治疗也面临一些困境,充足的菌库和噬菌体库是开展噬菌体治疗的前期基础。另外,制备治疗级的噬菌体是一个漫长、精细且成本高昂的过程,只有严格的标准流程,才能确保噬菌体治疗走向科学化、标准化。

3

NEWS TODAY

卓超教授同样聚焦CRE的治疗方面,以“CRE治疗新药:进展与困惑”为题,深入探讨了当前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的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难题。

卓教授指出,多种机制可能导致CRO对新药耐药,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广泛使用已推动耐药率上升。肺炎克雷伯菌中新兴的blaKPC基因亚型可介导对该药的耐药,体外诱导实验还发现LamB(孔蛋白)等基因突变可能参与这一过程。相比之下,亚胺培南/瑞来巴坦对部分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株仍具体外活性。卓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不同β-内酰胺类药物结合的PBP靶点存在差异,例如PBP3是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吡肟、舒巴坦等药物的作用靶点,而PBP2和PBP4分别是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作用靶点。他还强调异质性耐药严重威胁新药疗效,药物的化学结构犹如“双刃剑”,既决定抗菌活性,也可能诱发耐药。应对策略包括“足剂量、短疗程,反复绞杀”。最后,卓教授提出“先有抗生素还是先有耐药”的哲学问题,并进行了观点阐述,指出耐药天然存在,人类需遵循自然规律,与微生物保持和谐。

4

NEWS TODAY


周哲敏教授围绕“多组学技术在病原溯源与耐药传播机制预测中的应用”,为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周教授指出,在疫情暴发时,应系统地从流行病学(何时、何地),病原学(何物、何者),进化(如何、为何)等多个维度开展研究。其团队建立的基因组分型技术(cgMLST)已成为大规模疫情溯源与病原定型的核心工具之一。此外,他们还构建了覆盖所有物种已知基因组的480个核心基因集(UCG),基于ucgMLST的mNGS物种鉴定准确性高,模拟数据物种组成高度一致;在鉴别混合感染方面,虚拟样本测试整体准确率超过90%。周教授还探讨了高毒力与高耐药协同进化的肺炎克雷伯菌,以往毒力与耐药世系界限清晰,但近十年来,高毒-高耐融合菌株逐渐增多。ST23-K1原本是高毒力代表,但在欧洲出现多次高毒-高耐融合株暴发,而中国则以ST11为主要流行谱系,没有明显的ST23-K1高毒高耐株暴发。分析显示,菌株-质粒-耐药特征存在明显地理局限,地域选择压力驱动了ST23菌株的不同进化路径。

5

NEWS TODAY


王启教授以“我国多中心肺炎克雷伯菌研究”为题作报告,强调了CRE监测的重要意义。王辉教授团队自2011年起建立了我国最大的CRE监测网络(CRE-Network),目前已覆盖28个省市的90余家医院,收集菌株超过10,000株。

ST11-KL64 CRKP 作为高毒力-高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代表,其迅速增长趋势值得警惕。该类菌存在三种假定形成机制:最常见的是CRKP获得毒力质粒进化为hv-CRKP(如ST11-K47/64);相反,hvKP可获得耐药质粒成为CR-hvKP(如ST23/65-K1/2);第三种则是耐药与毒力基因共存于同一质粒。CRE-Network表明,我国CRKP主要耐药机制为KPC-2(占80.95%),ST11仍是优势克隆(76%)。团队构建了全球最大的ST11 CRKP系统发育树,发现进化枝Clade E携带更多耐药与毒力基因,病死率高且具有较强区域传播能力;通过比较基因组学鉴定出Clade E的5个关键突变基因,并以其英文首字母幽默地命名为“Bombs”。此外,团队还研究了KL64质粒大片段缺失与宿主进化的关联,以及ST23-K1-CR-hvKP的毒力与存活特性。最后,王教授介绍了CRE-Network的共享机制,并对所有参与单位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NEWS TODAY

总结

最后,由主持人李轶教授和安浩然教授进行总结。本场报告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CRE的传播机制、治疗新策略、多组学溯源技术和监测网络建设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无疑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大会也彰显了多学科协作在耐药菌防控中的核心价值,为未来CRE的精准防控与治疗实践指明了方向。


供稿:刘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核:王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排版:王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