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专家探讨感染与免疫领域最新突破
【会议报道】专家探讨感染与免疫领域最新突破

2024-10-20 13:33

作者 姜重阳

NEWS

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
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
NEWS TODAY

Q

呼吸感染免疫论坛

2024年10月17日下午,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暨第四届“呼吸感染免疫论坛”板块在沪召开,本版块邀请了十位知名专家进行讲座。专家们讲座内容丰富、干货满满,临床与基础结合,是知识的盛宴。

 “呼吸感染免疫”论坛版块由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李海波老师以及来自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刘娟教授共同主持。

1


致病菌效应蛋白功能机制

——欧阳松应

第一位讲者是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欧阳松应教授,欧阳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为 “致病菌效应蛋白功能机制”。

欧阳教授专注于病原体感染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他运用 X 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Cryo-EM)、细胞生物学以及生化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深入探究病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以及可能的干预措施。在此次讲座中,欧阳教授详细介绍了多种致病菌效应蛋白的功能机制。其中,军团菌效应蛋白 Lpg2370 激酶被发现于新型三元毒素 - 抗毒素系统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种新型泛素化修饰酶MavC及其去泛素化修饰MvcA在体内对宿主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的调控机制。

这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为我们理解致病菌效应蛋白的功能机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未来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抗原依赖性抗体基因多样化机制

——孟飞龙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孟飞龙研究员,孟老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抗原依赖性抗体基因多样化机制”。

在近年来的生物学研究中,单链DNA(ssDNA)作为关键的研究对象,其在酶活性调控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特别关注单链DNA底物结合与酶(如脱氨酶AID)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不同盐浓度下的表现。研究发现,ssDNA与酶的结合不仅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DNA本身的力学性质,即所谓的“DNA力学密码”密切相关。对这种结合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揭示DNA修复和重组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

此研究不仅为基础科学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潜在的突破点,体现了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前景。

3


核酸的先天免疫:信号传导与调控

——高璞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高璞研究员,高老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核酸的先天免疫:信号传导与调控”。

高老师团队致力于揭示ZCCHC3在先天免疫信号传导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揭示了ZCCHC3与cGAS和RIG-I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免疫信号调控的重要性。

通过体外实验,该团队发现ZCCHC3能够促进cGAS-DNA液液相分离(LLPS),而ZCCHC3-DNA LLPS 能够促进cGAS 通路,参与免疫信号的传导。同时,ZCCHC3-RNA LLPS促进了RLRs信号通路的激活,其中包括RIG-I和MDA5。

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核酸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新的抗感染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4


组学AI赋能计算免疫学研究

——刘琦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同济大学生物信息系的刘琦教授,刘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组学AI赋能计算免疫学研究”。

人工智能(AI)正在迅速成为精准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分析复杂而高维的组学数据方面。然而,研究者们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维数据和弱标志物问题。

近年来,AI方法不断发展以应对这些挑战,尤其是在免疫学领域。例如,T细胞受体(TCR)预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其数据通常不完备、不确定且不准确。同时,多模态数据分析也进一步将对应的研究复杂化。

刘教授团队开发了新的AI模型,能够在“零样本”(zero-shot)场景下进行识别和预测,这个模型在面对前所未见的抗原时表现出了创新的解决能力,可以帮助分析哪些TCR能够结合这些新的抗原。这对于免疫适应性研究尤其重要,可以利用AI分析海量的免疫数据从而带来重要的医学突破。

展望未来,AI在免疫学及精准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将有助于更好解读复杂的数据,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5


新型活体药物与微生物疗法

——刘尽尧

第五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的刘尽尧研究员,刘老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新型活体药物与微生物疗法”。

刘老师展示了其团队新型活体药物与微生物疗法的系列前沿研究进展。该系列研究着重于如何通过多糖和多酚形成的防护涂层提高肠道长效定植和黏附能力。这项突破性研究的成果不仅在科学刊物《Science Advances》和《Cell Reports Medicine》等上获得认可,而且也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研究团队通过化学涂层技术,改善细菌在体内“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调节免疫系统,以及特异性识别和穿透黏液的能力。这一技术有望在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团队的研究还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旨在验证其在复杂病症下的疗效与安全性。

这项研究不仅代表了微生物疗法的一次重大飞跃,也为未来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期待更多业内专家对该研究提出宝贵意见,以推进这一创新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6


感染与自身免疫中的树突状细胞

——刘娟

第六位讲者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刘娟教授,刘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感染与自身免疫中的树突状细胞”。

刘教授在会上分享了树突状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树突状细胞以强大抗原提呈能力在体内起重要作用,可诱导初始型 T 细胞应答,在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中至关重要。

近年来,全球对自免及炎性疾病关注度持续增加。刘教授的研究阐明了树突状细胞的分子调控机制,揭示其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潜在靶点。

树突状细胞作为炎性疾病防治重要靶标,成为全球医药研发焦点之一。深入了解其调控功能,可为自免及炎性疾病防治带来突破性进展。

刘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既丰富了免疫学基础理论,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参考。

7


流感病毒内化受体mGluR2的发现

及作用机制——王金良

第七位讲者是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王金良研究员,王老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流感病毒内化受体mGluR2的发现及作用机制”。

王老师分享了关于流感病毒入侵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王老师团队发现,干扰流感病毒相关的KCa1.1表达会显著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使病毒滴度下降。研究还显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GluR2)在流感病毒的内化阶段扮演重要角色——作为流感病毒的内化受体启动病毒内吞(CME)途径,该过程不依赖mGluR2的糖基化修饰。这一发现揭示了流感病毒内化和复制的关键步骤,为未来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这次发现不仅加强了对流感病毒的理解,也为其他重大人兽共患病毒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8


宿主代谢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调控

——李敏

第八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李敏教授,李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宿主代谢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调控”。

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因其高毒力和耐药性成为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毒力分子如成孔毒素(PFTs)在细菌感染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新策略的探索尤为迫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趋势,针对关键毒力分子的“抗毒力”策略被认为是对抗耐药菌的创新思路。

李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入侵感染过程中,微环境乳酸通过乳酸化修饰(Kla)在翻译后修饰水平调控PFTs功能。因此,精准调控这些微环境代谢物,以抑制其毒力,或将为细菌感染的防治带来新的曙光。

李教授团队的研究阐明具体调控机制为以环境分子为目标的新型“抗毒力”诊疗策略提供依据。

9


流感病毒PA亚基抑制剂进展

——曹彬

第九位讲者是来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曹教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流感病毒PA亚基抑制剂进展”。

近日,曹彬教授团队一项关于流感病毒PA亚基抑制剂——玛舒拉沙韦(GP681)III期临床试验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将发布。该试验在多中心进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主要评估GP681对流感症状缓解时间的效果。试验共纳入588名受试者,包括80%的成年人和20%的儿童与青少年。

研究结果表明,GP681对甲型流感(包括H1N1和H3N2亚型)表现出显著疗效。试验纳入的大多数患者感染甲型流感,少数感染乙型流感。GP681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在症状缓解时间和病毒清除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此外,关于药物导致的耐药性的评估显示,在H1N1和H3N2亚型中突变发生率较低,且未在乙型流感组及安慰剂组中发现突变。

这项研究为流感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选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表现令人鼓舞。作为流感防治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GP681有望为今后的流感治疗策略带来积极变革。

10


真菌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及致病机制研究

——刘宁宁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刘宁宁研究员,刘老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真菌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及致病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