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0 13:33
作者 刘敏雪
「临床沟通 微光闪烁」
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
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一年一度的京港感染论坛于2024年10月17日在上海顺利开幕,带领我们走进一场硕果累累的学术盛宴。17日傍晚,“临床沟通 微光闪烁”这道学术硬菜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杨青教授和武汉市第四医院检验科的曾吉主任掌勺,今年选中了六味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医院老师的案例食材,为我们呈现了一道亲近基层、见解独到、发人深省的硬菜。微光闪烁,美文佳句,尽在君品尝;文化大餐,经典案例,皆为我享用。以下是六位老师的精彩分享。
一“波”三折:重症肺炎背后的凶手为题
——王景雨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王景雨老师,他以“一‘波’三折:重症肺炎背后的凶手为题”,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由波氏赛多孢菌引起肺移植术后患者重症肺炎的病例。患者是一位69岁的老人,6年前曾进行右单肺移植,长期口服免疫抑制药物进行抗排斥治疗。入院后微生物检验人员通过多种手段精准鉴定出病原菌为波氏赛多孢菌,通过与临床及时沟通和有效合作,为临床的抗感染治疗提供有利依据。经过临床多次调整抗真菌药物,最后患者抗感染治疗成功。王老师通过本案例拓展了关于赛多孢菌的知识要点。由于该菌属分布范围广、致病力强、感染后死亡率高以及对常见抗真菌药物具有泛耐药性,同时该菌对免疫低下患者容易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呼吁临床要加强对赛多孢菌属的认识和重视。
一个“吃啥补啥?”的故事——刘敏雪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的刘敏雪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吃啥补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小丽听信谣言“吃胎盘补胎”,曾两次私下购买新鲜羊胎盘,亲自处理后服用。但吃羊胎盘非但不能补胎,反而染上布鲁菌病。对自身及腹中经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后怀上的小孩带来健康威胁。由于布鲁菌菌体较小,血培养涂片染色镜检不容易识别,经过微生物人员一系列的涂片固定改良、增加染色方法及尿素酶试验,并完善血清学试验,最终提升了微生物人员对布鲁菌检查的经验,并加强了我们对布鲁菌病的认识。
巧妇做无米之炊——周瑾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河南唐河县中医院的周瑾老师,她给我们讲了一个"巧妇做无米之炊"的故事。作为基层医院,实验室人员能力和仪器设备不足,常常不能为临床提供很好的帮助,面对一些罕见菌的感染也无能为力,好不容易培养出微生物,医院又没有推荐的药物进行诊治,没设备、没药物的困境如同巧妇的无米之炊一样即难做又无解。但在一次车祸伤患者感染丝状真菌的病例中,实验室人员在受到河南省微生物联盟团队的教学和帮助下,不再甘心困顿于"无米之炊"的现状,积极和临床沟通并多方尝试诊治,最终在简陋的实验室条件下通过革兰染色和生化碱液压片判断为镰刀菌生长,并在交流沟通中获得了临床医生的认可和信任,医生听取实验室建议后采用伊曲康唑治疗患者,并控制患者血糖、及时清创、调整患者免疫状态,最终病人好转康复。
众里寻“它”千百度,发热待查却为何
——蔡毅华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的蔡毅华老师,为我们带来“众里寻‘它’千百度,发热待查却为何”。患者反复发热,咳嗽,痰培养却只有正常菌群生长。肺泡灌洗液涂片做革兰染色看到革兰阳性细长杆菌,且着色不均,加做弱抗酸染色为阳性,考虑诺卡菌感染。与临床医生沟通后,用阿米卡星、头孢曲松及复方磺胺治疗有效。通过这个病例,蔡老师总结如下:诺卡菌的检验强调与临床沟通,多送检有价值的标本,并重视镜检。诺卡菌的检出需延长培养时间,并增强对菌落形态学的认识。
由口入心匿行踪,研磨培养缉真凶
——刘艳飞
第五位讲者是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的刘艳飞老师,她给我们讲述了“由口入心匿行踪,研磨培养缉真凶”。案例患者初步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经验性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效果不佳,症状进行性加重。刘老师通过对患者的主动脉瓣赘生物研磨、涂片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后成功分离出嗜沫凝聚杆菌,临床医生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成功。这一案例表明了传统病原学在病原菌检测中的重要地位。
“谲”世有双,“诈”谋奇计——陈杏春
第六位讲者是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陈杏春老师,她讲述的题目为“‘谲’世有双,‘诈’谋奇计”。给我们讲述了少见病原菌谲诈腐霉菌导致的眼睛感染和足部脓肿两例。谲诈腐霉菌属于原生生物界,卵菌门;菌落扁平,蜡质样,SDA上不生长或生长不良,血平板上生长速度较快,显微镜下菌丝少隔少分枝。分子测序由于核酸提取原因常鉴定错误。游动孢子可通过水草及鱼塘水高压后培养产生。谲诈腐霉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对利奈唑胺、四环素类及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敏感。针对足部脓肿病例,陈老师与临床沟通后,医生改用利奈唑胺和米诺环素治疗,外加清创引流,患者最终治愈。通过这两个病例,体现了微生物形态学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微生物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沟通的必要性。
六位讲者的精彩案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临床沟通 微光闪烁”带给我们更多的学习思路及临床沟通技巧。
供稿:刘敏雪(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审核:杨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曾吉(武汉市第四医院)
排版:姜重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