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诊疗思路
【会议报道】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诊疗思路

2024-10-21 09:33

作者 姚安洁

2024年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于10月17日至10月19日在上海举行,“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诊疗思路”板块于18日下午开始,该板块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新宇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静萍教授主持,就目前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的四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

NEWS TODAY

感染性发热如何正确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赵鸿

板块的第一个专题是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赵鸿教授带来的“感染性发热如何正确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感染性死亡已成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赵鸿教授首先介绍了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三部曲。第一步是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第二步是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以指导抗菌药物选择,以及通过病灶部位推断相关病原菌。第三步是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防止对肝肾等其他器官功能造成影响。同时赵鸿教授还分享了许多临床中的病例,深刻说明了正确使用抗生素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2

NEWS TODAY

从临床病例认识发热与感染-彭劼

板块的第二个专题是由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彭劼教授带来的“从临床病例认识发热与感染”。

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发热的疾病以感染、肿瘤和结缔组织病最为常见。彭劼教授首先介绍了临床上正确治疗发热疾病的三大步骤,同时分享了许多临床病例。第一步是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特别是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二步是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临床思维串联起来,层层相扣。第三步是结合临床症状,思考诊疗经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接着彭劼教授还介绍了临床中常见的药物热的特征以及常见药物,强调了β-内酰胺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最后彭劼教授通过一些罕见感染的病例,比如隐球菌感染、布鲁氏菌感染等,强调了现代分子检测技术比如NGS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3

NEWS TODAY

反复感染背后的深层机制-刘波

板块的第三个专题是由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的刘波教授带来的“反复感染背后的深层机制”。

刘波教授通过讲述一个反复感染的患者确诊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的病例,引入了诱发反复肺部感染的深层机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免疫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功能障碍等;第二部分是微生物学异常,如毒力、耐药性、菌群失调等;第三部分是解剖学结构异常,如食管疾病、气管解剖异常等;第四部分包括遗传、环境和药物因素等其他因素。

4

NEWS TODAY

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救治经验

-黄小平

板块的第四个专题是由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小平教授带来的“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救治经验”。

黄小平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一个反复发热伴意识模糊的病人在感染科重症监护室的诊疗过程,期间患者三次插管又拔管,不断调整治疗方案,NGS结果显示布尼亚病毒阳性,最终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该病是由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并发症包括嗜血细胞综合征,病毒性脑炎,和肺曲霉菌病等,充分说明了综合性的重症监护治疗在危重症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供稿:姚安洁(上海市肺科医院)  

审核:彭劼(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排版:王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