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免疫与感染
【会议报道】免疫与感染

2024-10-21 09:33

作者 严泽琳

2024年10月18日下午,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感染论坛暨第四届“免疫与感染”板块在沪召开。该论坛由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微生物室胡继红教授以及上海东方医院南院医学检验科吴文娟主任共同主持。共邀请了四位知名专家进行讲座。

1

NEWS TODAY

微生物感染发生发展的免疫学基础-魏海明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教授魏海明,他演讲的题目是《微生物感染发生发展的免疫学基础》。

魏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探讨了校准免疫的失调、预存训练免疫加剧炎症反应、免疫血栓引起多系统血管损伤、训练免疫的保护性和有害性(中性粒细胞)。详细介绍了在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作用下,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如脂多糖、肽聚糖)如何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在炎症早期阶段,免疫系统中的大量免疫细胞和分子被激活,可起保护作用,但过度激活则可转化为免疫抑制,引起继发感染、发热、低血糖、休克等严重症状。过度产生的死亡因子和炎症反应损害多个系统,如肾脏和肝脏,引发广泛的身体损伤。魏教授强调了免疫系统状态对疾病进展和机体反应的影响,指出即使是在相同的感染情况下,个体因免疫状态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可能大相径庭。他以新冠病毒感染为例,介绍了重症患者免疫反应特征,妥珠单抗对IL6升高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机制,也强调了“正确认识”机体免疫反应的不同形式,精准选择激素、通路抑制剂治疗的重要性。

2

NEWS TODAY

感染标志物的研发及应用-曹炬

第二位讲者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青年翘楚曹炬教授。曹教授的讲座题目是《感染标志物的研发及应用》。

曹教授从五大临床问题和五大基础医学问题出发,通过ROC曲线在脓毒血症患者血液中观测AIM的指标用于预测评估死亡风险的意义,并以一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处理过程为例,展示团队通过个性化治疗方案,使患者渡过了腹腔感染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和休克难关,病情显著好转出院。

曹教授还强调了多学科合作与创新治疗方法在应对重大疾病中的重要性。他们团队筛选出的巨噬细胞凋亡因子作为潜在预警标准,已在儿童重症患者中得到初步验证,并揭示了其在器官损伤和死亡率预测方面的应用价值。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了特定个体化治疗指标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3

NEWS TODAY

重症肺炎的免疫学检测和治疗-李辉

第三位讲者是中日友好医院主治医师、副研究员李辉教授,李教授主要从事重症肺炎的免疫学检测和治疗,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面上项目各一项,她演讲的题目是《重症肺炎的免疫学检测和治疗》。

李教授就病毒性肺炎病理生理特征、肺损伤机制及免疫参与、肺泡修复过程及免疫调控和病毒性肺炎免疫学监测和治疗四个方面阐述了呼吸道病毒的感染机制。报告中重点介绍了2020年一项全国医保数据库研究揭示了病毒感染的社会危害性,特别在成年人中检出率高,治疗选择有限。研究指出,除了病毒直接攻击宿主细胞以外,免疫反应也产生损伤,探讨了针对宿主免疫反应调控的治疗策略,以及可能的监测与干预靶点,介绍了包括中医在内的一些基础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病毒性肺炎病理生理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时间点为感染后的10到14天,研究还发现,干扰素的延迟激活和过强的免疫反应都可能造成机体损伤。此外,对于重症流感患者,糖皮质激素的需谨慎使用。她展望未来,希望AI技术能够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指导,见微知著,在数智化时代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4

NEWS TODAY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诊断要点及标准化报告

共识-马筱玲

第四位讲者是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检验诊断中心主任马筱玲教授,马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诊断要点及标准化报告共识》。

马教授在报告中详细的阐述了免疫受损可能的原因,免疫受损宿主感染需要澄清的概念,强调了“新发感染确定”+“免疫功能评价”+“病原学检测”三层诊断的应用。介绍了免疫功能评价方法和病原学诊断技术,她指出目前mNGS的应用使临床病毒的检测能力显著增强,如何区别病毒感染、潜伏和激活,如何定义病毒感染诊断水平(确诊、很可能感染和拟诊)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她重点介绍了柳叶刀感染病杂志最新发表的“关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感染事件标准化报告的共识立场”,并以CMV检测为例,介绍了CMV感染和CMV病的区别。


NEWS TODAY

总结

随着马筱玲教授的精彩报告落下帷幕,免疫与感染板块也接近了尾声。四位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免疫学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更是带来了一场充满洞见和启发的学术盛宴。会后部分专家进行了合影留念。

供稿:严泽琳(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审核:马筱玲(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排版:王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