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体与宿主互作
【会议报道】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体与宿主互作

2024-10-21 09:33

作者 徐轲

2024年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于10月17日至10月19日在上海举行,“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体与宿主互作”板块于18日下午如期而至,该板块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徐金富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敏教授主持,就目前病原体与宿主互作研究领域的四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

NEWS TODAY

多粘菌素耐药研究进展-田国宝

板块的第一个专题是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田国宝教授带来的“多粘菌素耐药研究进展”。

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紧迫的全球健康挑战,多粘菌素已成为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临床多粘菌素耐药速率急速上升,传统理论认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而非质粒,田教授团队发现耐药基因MCR-1也可以由质粒介导并由动物传播。多粘菌素过去会添加于饲料当中,国家禁止添加在饲料中后,MCR-1的流行率明显降低,并在抗生素压力选择下,虽然可挑选出耐药性更强的突变体,但单突变和多突变显示高耐药性与低适应性之间存在权衡。同时,MCR-3的流行率上升但适应性更强,他们通过优化5’端密码子可以提高MCR-3蛋白表达,表明密码子适应性与蛋白表达相关。

2

NEWS TODAY

病原菌感染与细胞质空泡化死亡-齐晓朋

板块的第二个专题是由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齐晓朋教授带来的“病原菌感染与细胞质空泡化死亡”。

细胞死亡分为细胞凋亡、焦亡、坏死,不同类型的细胞死亡可以转换调控。齐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由细菌介导的空泡化死亡,他们从电镜观察,发现心内膜炎伯杰氏菌(BC)与抗血清型的心内膜炎伯杰氏菌(BCV)对比,BCV可以看到细菌表面有许多突起,使用BCV感染巨噬细胞,会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质空泡越来越大且多,并且能观察到这种空泡样变是一种细胞死亡,同时有小部分巨噬细胞走向凋亡,而大部分空泡化。同时,敲除SLC9V9基因可以抑制细胞空泡化,但不会抑制凋亡,BCV的侵袭能力和致病性与空泡化有关。

3

NEWS TODAY

细菌脂代谢与耐药-冯友军

板块的第三个专题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冯友军教授带来的“细菌脂代谢与耐药”。

前面田教授提出MCR蛋白的脂质A结合口袋高度相似,因此是否能够设计一种靶向MCR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提高细菌对多粘菌素的敏感性?而冯教授的成果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冯教授团队聚焦于ESKAPE(六种超级耐药细菌),从脂肪酸中的生物素(一种脂肪酸衍生物)入手,揭示耐药链球菌摄取宿主环境脂肪酸的分子机制并提出了生物素合成的3种全新途径和生物合成起始的新范式,并发现ESKAPE生物素修饰谱迥异,不同细菌对生物素修饰需求不同。将生物素生成基因敲除后评价对耐药性和致病性的影响,发现生物素抑制剂对MCR-1/4的ESKAPE成员有效。

4

NEWS TODAY

呼吸道感染与脓毒症-赵楷

板块的第四个专题是由中南大学湘雅第三医院赵楷教授带来的“呼吸道感染与脓毒症”。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危急重症防治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重点,其中NLPR3炎症小体是脓毒症致病的重要环节,目前NLPR3炎症小体的活化机制尚不明确,赵教授团队发现hippo信号可以调控NLPR3炎症小体活化,过程中发生乙酰化事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乙酰化是NLPR3活化的关键事件,并且KAT5能够促进NLPR3乙酰化。STAT3是NLPR3线粒体定位的转运蛋白,促进NLPR3炎症小体的转运。赵教授团队同时还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开发了多种靶向NLPR3炎症小体纳米药物,有望未来运用于临床。

供稿:徐轲(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审核:李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排版:王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