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 09:57
作者 吴奕星
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
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10月19日下午,《2024年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在丹桂飘香的上海隆重举办。“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进展”在分会场三进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陈愉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姚开虎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曹清教授作为第一位讲者,带来了以“婴幼儿和儿童RSV感染的疾病负担和诊治”为题的精彩报告。呼吸道感染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新的病原体还在间断出现。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标本总阳性率为80.0%;单一病原体阳性率为55.2%;多重病原体阳性率为25.5%。其中RSV具有高度传染性,婴幼儿普遍易感(1岁前>84%,2岁前>95%),且儿童因为RSV感染住院后,可能增加机械通气、收治PICU和呼吸衰竭的风险。对于RSV的防治策略,单克隆抗体作为被动免疫手段,具有特异性高、起效快、适用人群广等多重特点。
【曹清教授授课】
随后,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园园教授通过一系列临床研究详细讲述了“早年RSV感染与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的关系”。RSV感染在儿童乃至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下呼吸道受累形式是毛细支气管炎,也可见肺炎和喘息。对于儿童,RSV检出阳性与儿童肺部囊性纤维化风险增加相关,且RSV住院与喘息/哮喘发生风险的短期增加显著相关,呈时间依赖性。先前存在的呼吸道疾病会增加成年期与儿童期的RSV感染的负担;研究呼吸道疾病对RSV感染及其预后的影响,对识别RSV高危人群,改善预后以及减轻疾病负担尤为重要。
接下来,青岛市市立医院的刘学东教授就“成年人RSV下呼吸道感染的疾病负担和诊治”这一话题展开了报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发现成年人RSV感染不容忽视,RSV在全年龄段下呼吸道感染的死亡率位居第二位。在成年人中,65岁以上人群的RSV年度感染率为4.66%,季节性感染率为7.8%。65岁以上RSV感染的患者约有27.44%进展为肺炎,24.48%需要住院治疗,5.01%收入ICU,估计老年人的总体RSV死亡率为8.18%。我国RSV的检出率位居呼吸道病毒第二,主要以冬春季流行为主,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为易感人群。在影像学上,RSV感染的特征包括机化性肺炎、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和树芽征,且绝大多数是双侧受累。RSV可以通过抗原/抗体检测以及核酸检测来诊断,对于RSV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规范诊治和及时明确感染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抗RSV的治疗药物和疫苗也在迅速取得进展,这为应对RSC带来的健康挑战提供了新的希望。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张静教授,张教授与我们分享了“HRSV感染的疫苗和免疫预防进展”。RSV感染与流感等量齐观,目前应对RSV感染仍以预防为主。RSV感染有效的预防策略主要有主动免疫的RSV疫苗接种以及被动免疫的单抗注射。RSV疫苗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临床试验后,最终以pre-F蛋白为研发靶点临床试验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有两款RSV亚单位疫苗以及一款mRNA疫苗在全球已经成功获批上市。2024年美国CDC-ACIP的更新明确了:≥75岁人群均建议需要接种一剂RSV疫苗;60~74岁有一定慢性疾病或者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该接种一剂RSV疫苗。RSV单克隆抗体有帕利珠单抗以及长效单克隆抗体尼塞韦单抗。帕利珠单抗在流感季节需要每月注射一次,而长效单克隆抗体尼塞韦单抗在抗体的Fc结构域引入了YTE突变,在人体内半衰期达到60-70天左右,故保护期长达5个月,一个流行季节单剂次给药即可,且中和RSV病毒的能力比帕利珠单抗提高50倍以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供稿:吴奕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审核:张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排版:姜重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