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17:20
作者 徐智、李琦
2025年5月17日,第二届华夏肺炎大会重症分会场以“重症肺炎与脓毒症”为主题,在中日友好医院詹庆元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琦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展开深入探讨。会议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AI赋能诊疗、多器官交互机制、精准治疗策略等前沿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推动重症医学迈向个体化与精准化新时代。
该时段的会议由中日友好医院詹庆元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张云辉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范红教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邢西迁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时雨教授主持。
AI与多组学技术引领早期诊断革新-潘频华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潘频华教授作为首位讲者,以《脓毒症早期诊断》为题,系统解析了当前诊断面临的挑战。他指出,传统指标灵敏度不足,导致确诊滞后,而新型生物标志物(如microRNA、代谢组学指标)结合多组学技术可显著提升检测效能。潘教授特别强调,人工智能通过整合临床大数据,能快速识别高风险患者,为早期干预赢得关键时间窗,其团队研发的AI模型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未来有望重塑脓毒症诊疗流程。
多器官交互机制揭示治疗新靶点-李力教授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李力教授聚焦“肺脑轴”调控机制,提出肺部感染可通过微生物代谢物移位、迷走神经激活等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加剧全身炎症反应。其团队正深入解析神经递质与免疫细胞的交互网络,探索靶向干预肺-脑信号通路的可能性。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尚游教授则从“肠肺轴”切入,揭示脓毒症中肠道细胞迁移至肺部的关键机制,为跨器官联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AI驱动脓毒症管理:从实验室到临床-宋立强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宋立强教授在《AI管理脓毒症:从实验室到临床》报告中指出,脓毒症诊治需处理海量动态数据,而传统方法难以实现高效整合。他展示了AI模型在预测病情进展、优化集束化治疗方案中的应用潜力,并呼吁建立多中心数据平台,推动算法迭代与临床落地。
个体化治疗破解临床难题-童瑾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童瑾教授针对激素治疗重症肺炎的争议,提出“精准评估风险-获益比”的核心原则。她指出,糖皮质激素虽能抑制炎症风暴,但可能引发免疫抑制,团队正探索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分层治疗策略,以减少并发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郭海鹏教授则聚焦脓毒症血管渗漏,提出通过修复内皮屏障(如激活Ang-1/Tie2通路)、优化液体管理等综合手段降低多器官衰竭风险。
ARDS的异质性与精准治疗-詹庆元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詹庆元教授在《ARDS的异质性与精准治疗》中强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存在显著生物学差异,需通过表型分型与多组学技术实现个体化干预。其团队开发的炎症/纤维化亚型分类工具,已初步验证可提升治疗响应率。
耐药感染防控:技术突破与策略升级-李琦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琦教授直面“抗感染疗效不佳”难题,提出整合宏基因组病原检测、药代动力学监测及免疫调节的三维策略。他举例称,通过快速锁定耐药菌基因特征,可精准选择抗菌药物剂量,联合免疫增强疗法显著提升疗效。
总结与展望
本届分会场从机制探索到技术转化,全方位展现了重症肺炎与脓毒症诊疗的创新图景。AI与多组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多器官交互机制的解析、个体化治疗范式的建立,共同勾勒出未来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跨学科协作与临床转化将是突破现有瓶颈的关键,相关成果有望为全球脓毒症防控提供“中国方案”。
供稿:徐智、李琦
排版:尚晓、何迪(中日友好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