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0 12:49
作者 李子尧
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领域的学术盛会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在济南顺利召开。09月19日下午,主题为 “新耐药形势下 HAP/VAP 诊疗的挑战与机遇” 的专题论坛如期举行。本版块论坛由中日友好医院王一民教授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苏欣教授共同主持,内容涵盖了指南演变、耐药病原体的诊断与管理、非抗生素治疗策略以及抗感染药物的PK/PD应用等前沿议题。
论坛伊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徐金富教授作了题为“中外 HAP/VAP 指南变迁”的专题报告。他回顾并对比了近二十年来中国、美国、欧洲、拉美、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临床指南,从疾病定义、患者分层、诊断与病原学、MDR风险评估与经验性治疗、疗效监测、特殊人群管理等多个维度,全面阐述了相关理念与策略的演进。徐教授指出,未来趋势应聚焦于短疗程化、精准诊断和抗菌药物管理,而免疫抑制人群的管理以及创新药物研发仍是临床实践中的难点与空白。
随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成教授围绕“呼吸道的 CRO 诊断挑战与去定植争议”进行了分享。陈教授首先概述了呼吸道碳青霉烯耐药病原体(CRO)的流行现状与临床危害,并重点介绍了现有多种诊断学方法的表型与基因型检测手段,分析其优缺点。他提出了一个临床关键问题:检出的 CRO 是否一定为致病菌? 通过病例展示,他强调了定植菌株向侵袭性感染转化的风险。对于定植与去定植策略,陈教授认为当前虽有多种干预手段,但指南仍提示存在风险与限制,“重视检出、精准治疗、规范用药、防大于治” 是未来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此之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园园教授带来“CRO 肺炎的非抗生素选择”的主题演讲。她详细介绍了以噬菌体、抗菌肽,单克隆抗体,纳米颗粒、光动力疗法及CRISPR/Cas9为代表的病原体特异性治疗,以免疫调节为主的宿主导向治疗,患者呼吸道相关管理为主的支持与对症治疗及一些其他辅助手段。李教授特别强调,尽管多种非抗生素治疗手段展现出一定前景,但临床应用仍受制于安全性、有效性及循证证据的不足,因此预防与防控仍是应对CRO感染的关键。
最后,中日友好医院孔旭东教授以“从 PK/PD 角度看 CRO 肺炎的药物治疗”为题,结合临床药学视角,深入阐述了病原体特征、感染部位及患者病理生理状态对药物选择与给药策略的影响。他指出,应根据耐药机制和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优先选择敏感的β-内酰胺类药物),并关注时间依赖性药物和新型酶抑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疗效差异。延长输注时间、加强血药浓度监测被认为是确保疗效与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他对多黏菌素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在PK/PD方面的差异和局限进行了总结,并呼吁更多循证证据以指导临床应用。
当前,HAP/VAP的诊疗依然是临床实践中的重点与难点。这不仅对临床医生的诊断与决策提出了更高挑战,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身体损伤、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本次论坛围绕HAP/VAP指南的演变、CRO的诊断与非抗生素治疗,以及从PK/PD视角审视CRO肺炎的药物管理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从疾病定义、诊断思路到治疗策略和用药选择进行了多角度分享与交流。相关学术讨论不仅加深了医务人员对HAP/VAP的系统性认识,也为未来疾病防控和科研探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供稿:李子尧 (北京协和医学院昌平实验室-中日友好医院)
审核:王一民(中日友好医院)
排版:魏昭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