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0 12:49
作者 周晛
News
Today
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
9月19日,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进入第二天,临床大查房环节再次成为全场焦点。作为十四年来的“保留节目”,它不仅是一场病例展示,更是一场临床思维与团队协作的深度碰撞。
本次大查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王新宇教授主持。三例重症病例的分享,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晛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方婷婷医生和山东省立医院李菲菲医生带来,点评专家为山东省立医院任万华教授与南方医科大学彭劼教授。
张文宏教授致辞
王新宇教授致辞
任万华教授与彭劼教授担任点评专家
News
Today
病例一:观察的力量
患者因手臂快速坏死、感染表现典型,却在常规治疗下迟迟不见好转。最终确诊为罕见的非感染性疾病——坏疽性脓皮病。
点评中,彭劼教授与任万华教授特别指出,坏疽性脓皮病作为少见的嗜中性皮病,极易与坏死性筋膜炎混淆,但两者治疗路径完全不同:前者需免疫抑制治疗,而后者依赖早期清创和抗感染。张文宏教授则进一步强调,患者虽然病灶严重,但精神状态良好,这是“脓毒症”的反常之处,也提示临床医生不能拘泥于表象。这一病例告诉我们,感染科医生不仅要精于感染性疾病,更要有非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思维。
讲者:周晛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病例二:协作的价值
患者在人工血管置入后,经历了三年反复感染的煎熬。多种耐药菌接踵而至,病情危重。最终,在感染科与临床微生物学专家的紧密合作下,借助精准的病原学检测与个体化用药方案,配合外科高难度手术,患者终于战胜感染。
点评专家指出,这例病例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力量。任万华教授评价道:在这样复杂的感染中,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独立完成救治,只有跨学科的精准配合才能赢得胜利。张文宏教授则强调,感染科医师与临床微生物医师的密切合作,是确保制定抗感染策略“有底气”的关键。
讲者:方婷婷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病例三:合理用药的智慧
这名心脏手术后的患者接连出现多重耐药菌和真菌感染,团队尽管尝试了多种联合用药,但患者最终未能康复。
点评环节,专家们指出,病例的遗憾不仅在于疾病的凶险,更在于合理用药的挑战。彭劼教授特别提醒:面对复杂感染,临床往往容易陷入“药越多越保险”的误区,但不合理的联合治疗反而可能增加副作用与耐药风险。这例病例凸显了感染科与临床药师合作的重要性,唯有合理、精准的药物使用,才能真正提高救治成功率。
讲者:李菲菲医生(山东省立医院)
启示与反思
三例病例,三种不同的启发:
1.观察与经验,提醒我们时刻保持诊断思维的开放性
2.协作与创新,展示了多学科合力的力量
3.合理与谨慎,呼吁我们在用药上保持理性
正如点评专家们所强调的,临床大查房的价值在于通过真实病例传递经验,通过讨论启发思考,从而推动整个学科的不断进步。张文宏教授与王新宇教授总结道:重症感染诊疗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考验,更是临床思维与团队协作的锤炼。
这三例病例,不仅展示了复杂重症感染的诊疗过程,更像是为感染科医生上的“三堂课”:第一课是观察与思维,第二课是协作与创新,第三课是合理与谨慎。
正如本次大查房所揭示的那样——临床大查房:三例病例,讲透感染科临床治疗的“关键一课”。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供稿:周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审核:王新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排版:李佩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