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菌群-宿主互作:呼吸道免疫稳态的密码
【会议报道】菌群-宿主互作:呼吸道免疫稳态的密码

2025-09-21 16:49

作者 凃尚宇

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


2025年9月19日下午,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菌群-宿主互作:呼吸道免疫稳态的密码”主题报告于鲁能宴会1厅顺利召开。本场专题旨在深入探讨呼吸道微生物组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实践价值,推动多学科协作与科研创新。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专家与听众互动热烈,充分体现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

本场报告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宏斌研究员和中日友好医院邹晓辉副研究员共同主持。


PART

01

首位讲者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璋教授以《呼吸道菌群及其与环境和宿主的互作》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在慢阻肺等疾病中的研究发现。团队不仅鉴定出具有抗炎潜力的呼吸道乳杆菌,还开展了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治疗转化研究。通过对广东省大规模人群的调查,王教授团队发现地域差异及PM2.5暴露对呼吸道菌群影响显著,揭示了菌群在环境与健康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同时,环境暴露还会增加呼吸道耐药基因的丰度与多样性。王教授指出,菌群既可被环境影响,也可调控免疫,未来有望成为疾病防治和污染应对的新靶点。



PART

02

第二位讲者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丁涛教授在《菌群与免疫:呼吸道微生态建模》报告中,从样本采集、DNA提取测序、生物信息分析到机制探索,系统梳理了微生物组研究的关键流程。他分别从菌群输入、呼吸道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种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微生物组与免疫健康的复杂关联。丁教授的研究为理解呼吸道菌群构建机制及菌群-免疫互作提供了深入见解。


PART

03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刘畅教授在《代谢表型下新功能菌的挖掘和机制研究》报告中,针对“难培养菌与功能机制不明”的瓶颈,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厌氧微生物分离培养平台和大规模培养组学技术,并据此构建了人源与模型动物肠道菌株资源库。通过队列数据分析与功能验证,团队发现包括粪副拟杆菌、肠粪罗氏菌和洛神苗条菌在内的多个新功能菌,并阐明其机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筛选到的小克里斯滕森氏菌可将胆酸转化为3-O-酰基胆酸,进而调控糖脂代谢,该发现在动物模型和Ⅱ型糖尿病人群中均得到验证。此外,团队还发掘出可定向清除多重耐药产毒素肠球菌的功能菌株EMR-1,为靶向菌群干预提供了新资源。



PART

04

最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左涛教授以《肠道病毒组解析及其与健康关联》为题,聚焦肠道病毒组尤其是噬菌体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他指出,肠道病毒绝大多数为噬菌体,其组成受地理、饮食、城市化等因素影响。左教授团队研究显示,噬菌体在肠道炎症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艰难梭菌感染(CDI)中,有尾噬菌体丰度升高影响粪菌移植疗效;而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噬菌体结构紊乱、有益噬菌体缺失导致致病菌增殖,缓解期实施噬菌体干预显示更佳抗炎效果。研究还发现膳食乳清蛋白可通过调控噬菌体-宿主菌互作间接缓解IBD炎症。左教授展望,未来噬菌体有望成为慢性肠道炎症精准干预的新工具。


报告结束后,在陈宏斌研究员和邹晓辉副研究员的主持下,现场专家和听众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议题既涵盖前沿机制探索,也涉及临床转化潜力。本场会议不仅展示了呼吸道与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最新进展,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科研与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与方向。




供稿:凃尚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审核:陈宏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排版:王佳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