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以“智”驱动,以“融”共生——分子诊断与转化研究
【会议报道】以“智”驱动,以“融”共生——分子诊断与转化研究

2025-09-21 16:49

作者 顾思维

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


2025年9月19日下午,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分子诊断与转化研究”分会场举行,多位专家从不同学科及领域畅谈分子诊断前沿进展、临床转化创新思路。分会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进行开场致辞,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筱玲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陈家旭教授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赵彩彦教授共同主持,四位领域内专家做专题报告。


PART

01

广东省人民医院顾兵教授带来“新型纳米探针结合免疫层析助力POCT诊断及转化”报告。结合感染病原体种类检测、脓毒症生物标志物快速检测等多个临床问题,介绍高敏多靶点免疫层析对POCT精度、通量、可及性的革新。顾兵教授及团队采用膜状柔性信号标签、广谱捕获信号标签提高探针的通量、敏感度;高敏比色-荧光双模式免疫层析结合多模式便携信号读取仪,从新探针材料、新检测技术、新读取系统全链条进行创新。实现了不同种类病原体的快速通用识别检测、多个脓毒症标志物同时高敏检测、检测结果三维定量、智能可视化、实时云储存。对POCT诊断的进一步优化推广有重要意义。



PART

02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杜鲁涛教授作主题为 “医工交叉赋能检验医学发展”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在外泌体高效分离富集、病原体核酸检测、仿生DNA纳米机器抑菌三个领域研发过程中从临床问题的发现、技术创新到解决方案构建、成果转化的宝贵经验。同时以齐鲁医学院的医工交叉研究及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强调了检验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以医工交叉沟通临床的应用实际及医疗企业的研发创新,实现临床问题-学术研究-解决方案-回归临床的研发-应用闭环。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样板。


PART

0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曹炬教授以“脓毒症的生物标志物”作报告。用一例快速进展腹腔感染、脓毒症休克的疑难病例引入。介绍了团队从临床队列及动物实验多个方面发现并验证了巨噬细胞凋亡抑制因子AIM/CD5L对成年人及儿童脓毒症28天死亡率的预测价值。并对AIM介导炎症损伤等相关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提出了BMP9作为一种保护因子,其血浆浓度在脓毒症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具有作为宿主导向治疗靶点的潜力。最后,曹教授提出了包含脓毒症免疫失衡分子机制、宿主导向免疫治疗药物靶标、风险分层及个体化治疗免疫标志三位一体的脓毒症免疫学研究新范式。



PART

04

上海交通大学钱昆教授以“代谢组工程:标志物发现与应用”为题,开篇点出“测量”在医学解决方案中的重要角色。钱教授从质谱的发展引入,介绍了团队在小分子固相质谱平台的研究进展:在生物样本上取得了了低消耗、高精度、高通量、高速度的优势。团队在体液、细胞、组织层面上构建多模态、高通量的新型临床检测方法。在多个大型慢病及健康人队列上积累诊断应用经验,探索新标志物。应用多模态、多组学提高诊断精度。在疗效跟踪、监控预后、器官细胞水平的代谢重编程方面介绍了组学的应用。在代谢组学工程方面给与会者以极大的启发。

最后,与会专家在样本质量控制、外泌体的分离纯化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本次“分子诊断与转化研究”分会场中,专家们从分子诊断标志物的发现、性能验证及机制探索、医工交叉等多个维度分析、提出了分子诊断研究的范式及成果的临床转化路径。对后续感染领域分子生物学诊断研究具有重要指导及启发意义。




供稿:顾思维(中日友好医院 )

审核:顾兵(广东省人民医院)

排版:王佳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