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 16:49
作者 梁礼芳
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
2025年9月19日下午,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呼吸感染免疫论坛”围绕呼吸道感染相关的前沿基础研究与临床创新展开了深入探讨。该论坛由徐金富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业明医生(中日友好医院)、王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海波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及王在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主持,八位领域内专家进行专题报告。
PART
01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谢剑锋教授带来题为“脓毒症的精准化免疫调控”的报告,谢教授从脓毒症免疫失衡机制入手,系统阐述了免疫抑制、免疫过度激活在脓毒症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介绍了当前精准免疫监测的前沿技术和个体化免疫干预的新策略。他提出,未来脓毒症治疗应实现动态免疫评估、分型管理和靶向调控,以提高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
PART
02
浙江大学杨章华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与抗感染免疫”的精彩报告。杨教授深入解析了凋亡、程序性坏死、焦亡等细胞死亡形式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机制,阐明这些过程如何协调病原清除、调控炎症反应以及维持免疫稳态。他还分享了团队在调控关键分子靶点、探索新型免疫干预策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团队研究揭示了核糖体质量控制关键因子PELO通过激活NLR家族蛋白的ATPase活性,控制其寡聚化组装和激活;介绍了ZBP1介导Z-RNA检测作为对全局RNA剪切干扰的关键反应,最终引发炎性细胞死亡。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宿主抗感染免疫调控及开发新型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PART
03
西湖大学徐和平教授带来题为“肠道神经免疫调节感染性炎症反应”的报告。徐教授系统阐述了肠道神经系统如何通过神经-免疫网络调控肠道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徐教授指出,肠道神经与免疫系统存在紧密互动。神经元通过分泌神经肽如CGRP和NMU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而免疫细胞包括ILC2、ILC3、嗜酸性粒细胞及Th17等,也可响应神经信号,形成双向调控网络,从而影响肠道炎症反应的类型和强度。报告内容前沿性强,为感染性疾病的创新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PART
0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焙文教授带来题为“二代测序赋能对抗耐药:快速耐药检测与分子机制双轨实践”的精彩报告。郑教授首先对比了不同二代测序技术的性能与适用场景,分析了各类平台在速度、准确性和成本上的差异,为临床快速耐药检测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并讲解了二代测序发现耐药菌的案例报道。此外郑教授阐述了串联重复驱动KPC变体多样化的机制,并分析了CZA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进化轨迹。这一研究揭示了耐药变体在临床中快速演化的分子基础,为预测耐药发展趋势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次报告展示了二代测序在临床抗耐药管理中的前沿应用,为感染性疾病精准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耐药机制研究和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PART
05
中日友好医院王业明医生带来题为“C5a抗体STSA-1002治疗重症病毒性肺炎II期研究”的报告,他指出呼吸道病毒感染是重症肺炎的常见病因,但目前缺乏对重症病毒性肺炎的有效治疗措施。该团队前期研究证实补体过度激活参与病毒感染导致的肺损伤。为了初步探索C5a抗体对病毒性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遵循他们团队此前提出的“4R”策略,即通过预试验明确正确的人群(Right Patient),正确的剂量(Right Dose),正确的时机(Right Time),正确的疗程(Right Course)。开展了STSA-1002(靶点为C5a)治疗重症病毒性肺炎II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获益明显,且耐受性良好,支持III期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实施。他强调,该研究为重症病毒性肺炎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也为未来精准干预策略奠定了基础。
PART
0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苗一非教授带来题为“血管化肺类器官”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在类器官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苗教授指出,在胚胎中,肺、肠等内皮层器官的形成需要胚层发育出的血管内皮和间质细胞配合,才可成熟,因而团队设计出中胚层及内胚层共分化系统,使其可以发育出完整的器官雏形,。这一创新方法不仅更真实地模拟了器官发育过程,也为研究疾病间细胞通讯、再生医学及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实验平台。
PART
06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尹万超教授带来题为“乙肝病毒HBx蛋白控宿主SMC5/6复合物的机制研究”的报告,深入解析了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蛋白与宿主防御系统的相互作用。尹教授团队解析了首个HBx介导DDB1与SMC5/6互作的复合物,其中互作复合物中HBx实现了近2/3的解析,阐述了Zn结合口袋的重要作用;表明了HBx仅与NSE4和SMC6互作,获得了2个阻断HBx和DDB1互作的小分子等。研究团队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了HBx与SMC5/6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解乙肝病毒长期感染和复制调控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
PART
06
中山大学邓凯教授带来题为“病毒在宿主建立和维持持续性感染的机制”的报告,分享了其团队在病毒感染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最新进展。邓教授指出,PASC患者IFNs和炎症因子长期表达,提示宿主免疫反应的持续活化可能与旁观者细胞有关。该团队首次证实病毒可诱导旁观者细胞发生泛凋亡,从而促进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其机制涉及感染细胞内cGAS-STING通路的激活,促使2′3′-cGAMP、TNF-α和IFN-β分泌。这些信号通过STING依赖性自噬导致ADAR1降解,引发Z-核酸积累,并触发旁观者细胞中ZBP1依赖的泛凋亡。该研究揭示了病毒感染中新型旁观者细胞泛凋亡机制及其在持续炎症和组织损伤中的作用,为新冠肺炎及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潜在治疗靶点。
本论坛汇聚了肠道神经免疫调控、病毒感染与持续性感染机制、耐药检测与分子机制解析、血管化肺类器官构建及急性病毒性肺炎治疗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了从基础机制解析到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论坛不仅呈现了科研团队在病毒免疫调控、炎症反应及器官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也强调了技术转化在精准诊疗和个性化治疗中的潜力。通过专家报告和学术交流,参会者对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干预策略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为推动跨学科科研合作、加速临床转化及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稿:梁礼芳(中日友好医院 )
审核:王业明(中日友好医院)
排版:王佳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