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少见病原再认知专题
【会议报道】少见病原再认知专题

2025-09-21 16:49

作者 雷子辰

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

2025年9月19日下午,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少见病原再认知专题”板块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于少见病原的诊疗进展与临床挑战,由宁永忠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和廖康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主持,四位来自国内知名医院的专家分别做了专题报告,分享了他们在少见病原研究和临床诊疗中的最新成果与深刻见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杨青教授介绍了鹦鹉热衣原体的诊治进展。鹦鹉热衣原体是由鸟类传播给人类的致病菌,常见于接触鸟类的高危职业人群。该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似,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尽管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技术,如mNGS和tNGS,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NGS能准确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确诊的金标准之一。治疗上,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是首选药物。对于妊娠期患者等特殊人群,治疗方案需个性化制定。最后,杨教授总结了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孙亚民教授介绍了肺炎支原体的流行病学,该病在8-9岁儿童和23-38岁成年人中最为常见。孙教授分析了肺炎支原体的传播趋势,强调了建立精准的传染病监测体系的重要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追踪病情变化,为防控措施的及时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除此之外,孙教授还展示了由他团队开发的AI模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通过mNGS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该系统能高效地进行病原体的鉴定和溯源分析,极大提高了病原检测的精准度。智能化的分型与算法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更迅速地做出诊断决策,并与医院HIS系统对接,为临床提供数据分析支持,推动了疾病监测和诊断的智能化进程。

复旦大学黄广华教授分享了耳念珠菌的最新研究进展。耳念珠菌2009年首次被报道,在印度和南非的聚集性感染引发了关注。在中国,2018年报告了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之后病例持续增长,且出现了跨省传播和院内传播的情况。黄教授指出,耳念珠菌作为一种超级真菌,具有多重耐药性,能够在皮肤和环境中长期定植,且易于传播。其致病性与形态转化密切相关,特别是菌丝的发育对其致病性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耳念珠菌的临床分离株表现出强大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能够使其在临床感染中的粘附性显著增强。黄教授还分享了其团队对耳念珠菌的研究,揭示了与细胞分离和分裂相关的基因突变在菌株致病性中的作用。

中日友好医院鲁炳怀教授介绍了脓肿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NTM感染可累及多个脏器,肺部感染最为常见。报告中提到,尽管分枝杆菌培养和抗酸染色是传统的诊断手段,但其灵敏度有限。相对而言,mNGS技术在NTM的诊断中显示出更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快速识别快生长型NTM菌株方面具有优势。鲁教授还强调了NTM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重要性,能够帮助提高耐药性病原的诊断准确性。此外,鲁教授还介绍了新型抗菌药物,例如奥马环素和利奈唑胺等,在NTM治疗中的潜力,特别适用于耐药性较强的感染者。


通过本次“少见病原再认知”专题板块,四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耳念珠菌及脓肿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与诊疗进展。专家们认为,多学科的合作与创新技术的应用,如AI诊断、mNGS技术和耐药基因检测等,将为未来少见病原的诊断与治疗带来重大突破。此次讨论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思路,也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指明了方向。



供稿:雷子辰(中日友好医院)

审核:鲁炳怀(中日友好医院)

排版:魏昭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