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解码童“微”:未来之路
【会议报道】解码童“微”:未来之路

2025-09-21 16:49

作者 张文雪

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


2025年9月20日下午,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解码童“微”:未来之路专题顺利举行,该板块由刘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王晓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持,主要围绕儿童病原感染、预防、检测、抗菌药物合理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讨,四位儿童感染和微生物领域的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专家及参会代表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PART

01

首先,深圳市儿童医院邓继岿教授进行了题为“儿童感染病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双向奔赴”专题报告,介绍了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发展历程及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邓教授详细回顾了近几年来其团队对于儿童流感病毒感染、腺病毒血症、侵袭性沙门菌、百日咳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转化,近年来我国百日咳患儿人数有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严峻,邓教授团队研发的百日咳PCR试剂盒已获批上市,对协助患儿临床诊疗起到了极大帮助,为临床-实验室的双向奔赴提供了优秀示范。



PART

02

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马香教授以“DRG管理角度探讨儿童病原学检测的适用性”为题,介绍了医院DRG管理下的病原学送检经验,指出在DRG付费的压力下,精准化检测更加重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关政策要求,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等。同时,医生要针对诊疗指南、规范进行不断学习,基于DRG付费规则合理选择病原检测方法,不能单纯追求“广覆盖”,为广大医疗机构DRG付费管理下的病原学送检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建议。


PART

0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姚开虎教授以“欧美麻疹爆发下儿童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思考”为题,详细回顾了国内外麻疹患者群体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指出麻疹不是“儿童病”,该病在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但麻疹疫苗接种后,国内外儿童麻疹患病率大大降低,由此引出思考:免疫规划改变了VPD的发病人群、易感性分布和病原特征,导致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再典型,临床医生对相关疾病的经验性认识可能不再适用;综合医院普遍因缺乏VPD相关检测,诊治受限;VPD疾病致病机制研究停滞或放慢,落后于科学发展等影响,因此,疫苗能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PART

04

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世富教授以“大数据监测下儿童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选择”为题,介绍了团队牵头成立的国内首个可实时查询的省级儿童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研究协作网(SPARSS网,成员单位59家)和中国儿童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研究协作网(CHIPARSS网,成员单位10家)的最新监测成果。本次报告王教授主要对2024年SPARSS网大数据儿童耐药数据进行了解读,分析了新冠前中后儿童主要病原谱的构成变化、耐药率变迁和耐药表型分布特点,比较了儿童与成年人病原谱和耐药性的差异,指出儿童群体中菌种构成随着年龄和季节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因此大数据监测对于儿童群体感染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王教授还针对临床微生物学科的建设和提高微生物专家的服务能力,分享了自己学科建设经验和发展心路历程。

儿童与成年人感染之差异,映射出人体与微观世界的动态演变,病原诊治并非仅仅针对病原,更需要考量宿主差异,儿童与成年人感染各有其规律,解码童“微”,未来之路还很漫长,急需多学科协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儿童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治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供稿:张文雪 (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审稿:王世富 (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排版:王佳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