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万千微光,汇聚成河:基层微生物工作者汇聚燎原之火
【会议报道】万千微光,汇聚成河:基层微生物工作者汇聚燎原之火

2025-09-23 18:46

作者 张秋莹

News

Today

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会议

2025年9月20日是第十四届京港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年会日程的最后一天,“临床沟通 微光闪烁”作为闭幕式前的最后一站,一直深受广大基层同行的喜爱!“微光闪烁”环节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杨青教授和武汉市第四医院检验科的曾吉主任一起主持。“微光闪烁”版块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面向基层,让基层医务工作者走到前台讲述他们故事的宗旨,从众多投稿者中选出了部分优秀者代表来展示基层临床微生物与抗感染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云南省南涧县人民医院的陈永凤老师,她的讲题是“微光成炬找医路:南涧县医院微生物室的九年蝶变”。

2016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主任团队 “微光计划”走到了南涧县人民医院,彻底改变了该院微生物室设备老旧,项目少,技术不足,人员稀缺,缺乏培训,样本送检量低,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等困境。“微光计划”通过专家团队指导规范操作流程,解读疑难病例结果,提升检验人员分析能力。同时与临床医生交流研讨,讲解微生物检验结果应用,促进检验与临床融合。9年来,团队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室也通过培训学习和外出进修,将所学应用于工作,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细菌鉴定准确性,提升阳性检出率,助力感染性疾病诊断,助力精准用药,指导合理用药。最终微生物培养送检量从2016年的156例跃升至2024年的17143例,增长了超过100倍。血液培养标本从9例增至5138例。成功新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等项目,室间质评合格率连年100%。

第二位讲者是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的李海英老师,她跟我们分享了“向光、追光、与光同行-浅谈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成长之路”。

李海英老师以基层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视角,真情回顾了与京港感染论坛结缘十年来的发展成长之路。她们的微生物团队在京港感染论坛的火炬之光引领下一路走来,向光而行从零起步,追光逐梦拓宽视野,与光同行携手迈进,临床标本量不断增加,病原诊断与耐药报告水平获得了质的提升,临床会诊体现了检验人的智慧,这也正是我们京港感染论坛永远不变的使命初心。愿我们大家坚守初心、秉持匠心、永葆爱心,共同致力于人类感染医学的发展进步!

第三位讲者是甘肃省天水四零七医院的邓宁老师,题目是“微光淬火”:检验科的年度进阶之路。

2024年“微光计划”培训落地甘肃天水,犹如一场“及时雨”,为陇东南地区基层检验工作注入全新活力。本次培训汇聚国内顶尖专家,通过“理论+实战”双轨模式,不仅系统提升了血培养、快速药敏等关键技术的操作规范性与准确性,更开创性地搭建起多学科协作桥梁。我院检验科以此为契机,实现了检测准确率明显提升、报告时间缩短的实质进步,并建立起“感染病例会诊机制”和常态学习制度,显著增强了与临床的协同效能。微光成炬,星火燎原,此次培训不仅带来了技术与方法的升级,更点燃了科室追求卓越、持续进步的文化内核,为基层检验学科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位讲者是河南省平顶山河舞总医院的李迪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基层MDT协作:一例糖尿病合并UTI的诊疗启示”。

通过一位65岁糖尿病患者王阿姨因尿频尿急、发热就诊的病例破解了基层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诊疗困境。此前该院左氧氟沙星经验用药耐药率高、尿培养送检率低,经进修学到临床检验协同理念与MDT模式后,制定标本规范、优化沟通流程,为患者精准检测并换用敏感药物,疗效显著。后续医院送检率大幅提升,还总结感染规律、建立长效机制,虽有短板但已改进,最终提升了基层诊疗精准度。

第五位讲者是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的陈焱老师,给我们带来“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在一例ICU患者抗感染路上的反思”。

该案例以一位高龄肺部感染患者的救治历程为主线,展示了ICU在“血培养阴性、痰培养为CRKP,经验用药失败”的困境下,ICU医生通过mNGS锁定CRKP+鲍曼不动杆菌,调整抗菌方案后患者转危为安。案例复盘聚焦“微生物检验短板”:药敏报告缺项、酶型鉴定缺位、临床-实验室沟通缺环。借此引出“微光计划”专家指导后的四项改进:①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重排药敏清单并固化SOP;②重视“专家系统”的应用提升审核能力;③对CRE常规开展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④建立床旁MDT机制,把微生物检验工作从“被动检测”转为“主动服务”。总之,“精准感控”必须从实验室报告升级和临床-微生物深度协作开始。

第六位讲者是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的张秋莹老师,讲题是“宁静致远,行则将至-微生物药敏报告质量和流程提升之路”。

通过张老师的介绍,我们看到基层医院如何推动血培养规范送检,优化纸质和电子申请单,提高微生物质量保证,加强临床与检验沟通,完善信息系统折点设置,总结药敏报告,天然耐药,整理行标共识等资料,坚守初心的学习路上也能自得其乐。该院通过小组值班双人审核药敏报告,同时阳性报告发群里小组成员一同审核,共同学习提高,让报告审核真正做到了有力监督和质量保证。通过成年人血培养的双套送检和血液体液标本的标本采集时间确认等优化历程,反映出改革不易,如果标本会说话,相信他们会诉说在不同医院受到的不同对待,而他们的冷暖来自我们经手标本的每一个人。但标本闭环管理的重要性也决定了改革势在必行。改革需要勇气,改革更需要士气!勤快是一天,懒也能过一天。但工作中有很多懒是会传染的,那些不起眼的懒就像一个个恶,虽然很小但能破坏士气,而认真负责的善,虽然不大但能优化改良。希望我们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日行一善,终成善果。

第七位讲者是陕西省澄城县医院的杨李娟老师,她的讲题围绕“检验与临床沟通之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展开,结合《“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指导意见》等国家政策背景,先明确工作目标,再介绍通过全院临床培训、召开多重耐药联席会议、发放临床检验通讯、下临床科室沟通等实施计划,随后展示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达标、病原菌检出量增加、抗生素使用更合理等成效,还分析2022-2024年标本送检、病原菌检出及抗生素使用数据,最后指出当前血培养送检不足,提出联合多科室培训、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等改进方向。

第八位讲者是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的罗莹老师,听她讲述“走近、走进临床-论如何体现微生物检验的价值”。

为提高医院血培养送检的规范性,改变临床医生在血培养送检上的固有思维,罗莹老师分享了医院“软硬兼施”的工作策略,一方面“软”即多形式的临床宣讲,“硬”即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双管齐下,“走近临床”取得初步成效;此后微生物实验室通过参与临床查房真正“走进临床”,与临床进行零距离交流,了解临床需求,通过协助诊断疑难感染病例,提供联合药敏用药建议等方式获得临床的认可和信任。从“走近”到“走进”,仅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与临床的沟通在逐渐深入,在这过程中也感悟到,微生物专业要想做好做强,不能仅局限于实验室,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让实验室的结果能回归临床帮助患者,“以临床为导向,以患者为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微生物检验的价值。

第九位讲者是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温海楠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堂“微生物报告变形记-数据到临床”。

微生物人将一份份标本培养,生成一串或一堆数据,即检验报告。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数据如何变身为合格的检验报告,进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呢?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合格检验报告的要素。无论CNAS CL02或涂片与培养专家共识中均有描述。其次,我们要清楚临床对于检验报告的需求:准确、及时。为达到此要求,实验室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检验全程进行监督。最后,温老师以一例夜间血培养危急值报告为例,提醒我们在工作中注意识别报告中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总之,为使实验室数据华丽转身为临床所需信息,微生物人需不断学习。

News

Today

微光闪烁,生生不息;基层微生物能量虽微,然星火汇聚,亦可成燎原之力,改变未来。每年备受关注的“微光闪烁”环节伴随闭幕式落下帷幕,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期待明年有更多的基层微生物同道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供稿:张秋莹(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

审核:曾吉(武汉市第四医院)

排版:李佩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