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9 12:35
作者 林慧萍
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
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10月17日下午,《2024年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在丹桂飘香的上海隆重举办。“如何践行细菌真菌药敏试验标准”、“分级报告 临微互动”和“纸上谈菌”三大主题内容在分会场一进行。
主题一 如何践行细菌真菌药敏试验标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韩立中教授和黑龙江省医院胡晓丽教授担任主持。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吴文娟教授作为第一位讲者,带来了以“真菌药敏试验规范和检测现状”为题的精彩报告。全球每年有超过655万人受到真菌病的威胁,超过375万人死亡,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CLSI/EUCAST真菌药敏试验指南进行了多次更新,CLSI M27M44S Ed3文件中的抗真菌药物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在其他情况下的临床相关性尚不确定。由于真菌分类学发生了重大变化,CLSI M38M51S Ed3文件中列出的菌名也进行了相应修订;CLSI M57S ED4文件指出ECV的建立是基于表型而不是基因型,所以极少数情况下,ECV可能无法识别一些潜在的耐药菌株(非野生型)。吴教授强调,CLSI与EUCAST文件对丝状真菌的体外药敏操作标准不同,建议操作方法和临床折点配套参考。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晓娟教授详细阐述了“ISO15189认可对药敏试验方法选择和性能验证的要求”。药敏试验方法选择的原则包括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可重复性以及是否适用于所检测的微生物种类,目前自动化药敏系统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药敏试验方法。药敏检测方法的性能验证指标包括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菌株应尽可能选择临床菌株,包括特殊或少见耐药表型菌株,所选质控菌株的数量不应超过菌株数量的50%。CLSI折点修订后,较多自动化药敏系统所报告的MIC不能覆盖折点,因此,对临床应用自动化药敏系统及板卡按照统一方案进行验证至关重要。
接下来,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喻华教授就“CLSI药敏分级报告的可行性与难点”这一话题展开了报告。2023年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进行了更新,CLSI M100提出创建个性化测试和报告策略的倡议。与基本测试和报告相比,选择性报告限制了不必要的测试和报告;级联报告则更为精细,要求在特定条件下报告,如耐药性存在时。然而,选择性报告可能导致抗菌药物耐药监测数据的偏差,级联报告对监测的影响在不同抗菌药物和病原体组合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喻教授指出,药敏分级报告对于改善临床实践和抗菌药物使用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进一步研究,提高药敏分级报告的认知度和利用率。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陈定强教授,陈教授与我们分享了“血培养直接药敏试验实践心得”。与常规药敏试验相比,血培养肉汤直接药敏试验操作简单、耗时较短,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药敏参考,有利于临床快速优化抗菌药物使用方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对最常见的肠杆菌目细菌而言,培养时间设置在8h~10h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血培养阳性肉汤直接药敏结果不等同于常规药敏结果,仍可能会存在部分纸片扩散法药敏和常规药敏不符的情况,应以常规药敏结果为准,常规药敏结果出来后应覆盖直接药敏结果。对于前后不符合情况,应和临床做好及时充分的沟通解释,避免纠纷产生。
主题二 分级报告 临微互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胡继红教授和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喻华教授担任主持。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启教授以“由初步鉴定到最终鉴定”为题分享了两例病例。病例一为由血培养阳性诊断出肺部感染诺卡菌的少见病例,实验室通过流程优化与临床沟通,从抽血到初步鉴定55小时+1h染色回报,使实验室检验发挥了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病例二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快速实验室诊断案例,通过分享本病例,王教授指出,随着血培养流程的优化和菌膜质谱鉴定成功率的提高,鉴定和药敏报告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准确率也大大提高。
1
讨论
本病例的讨论嘉宾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佰义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徐雪松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谢轶教授。陈佰义教授指出,移植后不同时间易感的病原体有所不同,应重点关注病人移植后的体温变化及用药史;徐雪松教授讲到,近年来,微生物检验报告耗时大大缩短,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谢轶教授对临床诊疗思路进行分析,指出检验人员加强临床沟通,与临床医生一道共同应对感染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