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大会特邀报告(一)聚焦数智化赋能感染诊疗与研究
【会议报道】大会特邀报告(一)聚焦数智化赋能感染诊疗与研究

2024-10-22 09:57

作者 李博文

简短的开幕式后,会议进入特邀报告专场部分,该部分由来自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倪语星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共同主持。

1

NEWS TODAY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的谭蔚泓院士作了题为“分子医学”的主旨报告,详细阐述了分子医学的关键发展,尤其是功能核酸技术的应用。

谭院士指出,分子医学的核心在于利用分子工具,尤其是核酸适体,精准识别和诊断疾病。核酸适体以其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被誉为“科学家的抗体”,能够广泛识别细胞、蛋白质和小分子靶标,尤其在肿瘤诊疗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谭院士强调,未来癌症治疗将从传统的基于器官分类,逐步向基于分子特征的精准治疗过渡,这将显著提升疗效。他还回顾了核酸药物的发展历程,从1978年反义核酸技术首次用于抑制病毒复制,到2020年mRNA疫苗的成功,核酸药物正经历第三次研发浪潮。作为新型多组学工具,核酸适配体组学(Aptomics)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瓶颈,绘制出生命和疾病的分子蓝图。

谭院士展示了核酸适体在临床中的初步应用成果,如利用核酸适体“点亮”癌细胞,实现早期精准诊断。同时,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DC)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眼部肿瘤等局部给药领域。

总之,谭院士的报告展示了分子医学的突破性成果,预示着这一领域在精准医疗中的广泛应用潜力,为未来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无限可能。

2

NEWS TODAY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房静远教授在会上分享了题为“肠菌与大肠癌”的主旨报告。

房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大肠癌早期筛查、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他们的研究发现,粪便中共生梭菌可以有效预测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复发风险。同时,膳食纤维与某些菌群的关联对腺瘤进展有重要影响。此外,房教授团队深入探讨了菌群对化疗和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发现特定益生菌可缓解免疫治疗的副作用。

房教授还介绍了盐酸小襞碱和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大肠癌方面的潜力。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他们证实了菌群在大肠癌发生和复发中的关键作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3

NEWS TODAY

张文宏教授以“如何在传染病大流行发生与演变中进行病原微生物识别与检测”为题进行了报告。

张教授分享了关于疫情流行规律及应对策略的重要见解。他回顾了2003年SARS、2009年H1N1和新冠疫情的应对经验,强调临床微生物学在疫情监测和防控中的核心作用。

张教授还指出,不同病毒的传播机制各异,尤其是新冠等呼吸道病毒,其免疫保护期较短,因此必须通过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的结合来加强防控。未来的大流行可能来自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和细菌,全球合作、持续监测和快速诊断将是应对的关键。他呼吁加强检验网络和科研力量,为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充分准备。

短暂的休息后,接下来的会议主持由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佰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朱宝利教授主持。

4

NEWS TODAY


曹彬教授以“我国肺炎病因认识和抗感染药物研发”为题,深入探讨了全球肺炎流行现状及抗感染治疗的最新进展。

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每年约有4亿人感染肺炎,导致约260万人死亡,肺炎已成为全球主要死因之一。

曹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对肺炎病因的新认识,强调肺炎是一种复杂且异质性较高的疾病,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免疫抑制人群的增多,肺炎的病原谱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曹教授特别回顾了中国在肺炎病原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首次揭示了中国成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数据。近年来,随着病毒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病毒性肺炎的地位愈加突出。数据显示,在成年人肺炎病例中,病毒感染的占比高达39.2%,其中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成为主要病因。

此外,曹教授还介绍了抗感染药物领域的进展。在过去20年里,细菌性肺炎治疗药物取得了显著进步,包括碳青霉烯类、新型酶抑制剂复合物及多黏菌素类等。同时,抗病毒和抗真菌药物也在不断创新。针对流感和新冠等病毒性肺炎,国内外研发了多种小分子药物,为重症流感和新冠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5

NEWS TODAY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白芳教授在会上分享了题为“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报告,深入探讨了AI在药物研发中的前沿应用及广阔前景。

白芳教授指出,传统药物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而人工智能正迅速改变这一现状,特别是在分子表征、药物设计及临床前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AI驱动的药物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设计效率,降低了成本,也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

白教授详细介绍了AI在药物筛选、分子属性预测、靶标结合等方面的应用。她提到,AI辅助的分子表征学习模型,如化学语言模型和分子图模型,已经能够精准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她的团队开发的GeminiMol模型在药物活性预测中表现优异,甚至超越了传统依赖三维结构的方法。此外,AI在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基于多靶点、多机制的设计大幅提高了抑制剂的发现和优化效率。

白教授还指出,未来药物研发的挑战依然存在,如数据匮乏和模型复杂性问题,呼吁全球科学界加强合作,推动AI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进一步突破。

6

NEWS TODAY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静教授在会上分享了题为“多病原感染叠加流行现状及研究进展”的研究报告。她深入探讨了多病原体共感染的流行趋势和应对策略,特别关注呼吸道疾病的防控。

张教授指出,自2022年以来,新冠病毒与流感的全球共同流行已成常态,尤其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自2023年9月起,中国也经历了新冠、流感和支原体肺炎的多重叠加流行,导致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凸显出病毒性疾病的复杂性和防控挑战。

张教授引用英国研究数据表明,新冠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如流感和RSV)的共感染显著增加了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患者的机械通气和死亡风险明显上升。她还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将加剧多病原体共同流行的趋势,尤其在免疫功能受损的高危人群中。为应对这一挑战,张教授提出了前瞻性解决方案,强调快速精准的病原体检测和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7

NEWS TODAY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胡付品教授带来了题为“中国CRE流行趋势与耐药基因突变”的研究报告。

胡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RE)的流行趋势及其耐药基因突变问题。CRE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之一,部分地区的耐药率高达26.2%。其耐药机制主要源于细菌产生碳青霉烯酶,如KPC型酶。此外,NDM型金属酶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治疗难度。胡教授强调了联合药敏试验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头孢德罗在对抗耐药菌株方面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由于CRE耐药基因突变的快速演变,现有检测方法亟需改进,同时实验室与临床的紧密合作也被认为是应对CRE感染的重要途径。

与会代表与观众们共同享受着这场学术盛宴。至此,开幕式及上午的学术报告圆满完成。

供稿:李博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核:王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荷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排版:王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