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 13:30
作者 蒲丹妮、周飞
第二届华夏肺炎大会5月16日下午在长江一厅举行专题会议,设置“肺炎基础与实践”和“病毒性肺炎的新认识与临床实践”两大板块。其中“肺炎基础与实践”板块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徐毛冶教授主持。
胸部CT在重症肺炎诊治中的价值和应用
时机-张静教授
第一位讲者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张静教授,以“胸部CT在重症肺炎诊治中的价值和应用时机”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张教授首先从重症肺炎病例切入,系统阐述了影像学检查在重症肺炎诊疗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典型临床病例的生动展示,重点分析了胸部CT的两大核心价值:一是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病变,二是为病原学判断提供重要线索。同时,张教授特别强调,在影像学评估的基础上,必须结合病原学检测才能实现精准诊疗。在报告的最后部分,张教授系统梳理了肺部感染的常见影像学类型,并提出了"同影异病"的临床思维:提醒临床医师应当在相似的影像表现中寻找鉴别特征,同时必须紧密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多元化病原检测平台助力肺炎精准诊断
-王辉教授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教授,王辉教授就“多元化病原检测平台助力肺炎精准诊断”为题作了精彩报告。
王教授首先系统介绍了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涵盖呼吸道一体化快速检测、多重PCR检测、真菌检测等方法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随后,她重点阐述了NGS(下一代测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详细分析了mNGS(宏基因组测序)的优势,包括其在罕见病原体(如利什曼原虫)鉴定、病毒检测及药敏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其检测流程和报告形式的标准化需求。同时,王辉教授对比了tNGS(靶向测序)等不同NGS技术的优缺点,指出tNGS虽成本较低,但易受干扰,并呼吁加强测序报告的规范化管理。此外,王教授还分享了机器学习在病原检测中的前沿应用,展示了其团队在该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
从脓毒症角度再看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
在CAP经验性治疗中的作用-江瑾玥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江瑾玥教授以“从脓毒症角度再看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在CAP经验性治疗中的作用”为题作报告。江教授指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脓毒症最常见原因,其过程既有免疫炎症风暴,又同时存在免疫耗竭,因此免疫调节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大环内酯类药物能够抑制蛋白生成发挥抗菌作用,又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江教授结合最新RCT研究,回顾了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伴脓毒症CA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目前比较明确的是,相较于单药β-内酰胺类,重症CAP患者应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在最新的临床RCT研究中,住院伴高炎症反应(伴炎症反应综合征、SOFA≥2分且降钙素原≥0.25ng/ml)的患者,增加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加快患者症状改善。但患者的病死率并无明显差异,提示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发挥了一定抗炎作用,但对于这类人群的预后不是决定性的。随后,江教授介绍了各国指南中对大环内类药物的推荐意见,强调了分层对于药物选择的重要性。
CAP抗感染治疗的疗程和个性化选择
-李玉苹教授
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玉苹教授,就“CAP抗感染治疗的疗程和个性化选择”进行交流。李玉苹教授指出CAP的疗程实际上是非常个体化的,目前国际上研究关注核心是短疗程的安全问题,以及长疗程的耐药和不良反应。李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CAP的病原以及我国抗感染疗程现状,随后对目前以“达临床稳定”为导向的短疗程治疗的Meta分析和RCT研究结果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提示该标准可作为停药的可靠指标,但需要注意的是,各国的“达临床稳定”标准不甚一致。也有依据PCT、CRP的下降比例指导停药,但是仍需结合临床。此外,李教授指出抗感染疗程还需关注患者病原、宿主、治疗因素(敏感性、PK/PD)。病毒性肺炎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治疗需要考虑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继发细菌的易感性、以及细菌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更倾向于尽早抗菌药物降级。
超声在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张波主任
上半场的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中日友好医院超声科的张波主任,就“超声在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精彩报告。张教授指出既往CAP的影响诊断集中在胸部CT的使用,尽管敏感性较好,但便捷程度差,特别是对于需要密切随访但无法配合外出检查的患者。超声在肺炎中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其便捷、无创无辐射、床旁即时检测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随后张波教授介绍了超声的基本成像原理以及肺部病变呈现的超声表现。
窄治疗指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重要关注点
-陈玥教授
上半场的学术专题会由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陈玥教授带来“窄治疗指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重要关注点”精彩报告,由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主持。窄治疗指数(NTI)药物是指其治疗窗狭窄,极小的剂量变化或血药浓度波动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疗效差异或毒性反应的一类药物。陈玥教授指出,这类药物如万古霉素、伏立康唑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由于其特殊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对其质量评价和标准制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制定了NTI药物相关的质量评价技术要求。在临床实践中,这类药物需要密切监测药物浓度变化,关注其他药物、饮食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常用NTI药物的浓度检测方法非常简单,我们应尽可能的实现患者的诊疗需求,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供稿:蒲丹妮(北京协和医学院)、周飞(中日友好医院)
审核:周飞(中日友好医院)
排版:尚晓、何迪(中日友好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