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9 17:20
作者 刘正婷
京港感染论坛
智驱融合:重构感染诊疗新范式
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大多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腐败有机物、粮食和饲料等[1]。由曲霉属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统称为曲霉病,其发病机制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曲霉菌可引发多种侵袭性感染,如肺曲霉病、脑膜炎、眼内炎等[2]。
耳真菌病是指外耳道的真菌感染,通常表现为耳痒、耳痛、耳鸣、外耳道分泌物增多等。严重时可导致耳膜穿孔,甚至耳聋。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耳真菌病甚至可能发展为侵袭性感染。曲霉菌是耳真菌病的常见致病菌之一[3],其中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较为常见[4]。本案例报道了一例中耳胆脂瘤合并土曲霉复合群(Aspergillus terreus complex)导致的外耳炎。
一、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患者女,31岁,2025年5月26日因“左耳听力下降半年”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4年余前因右侧耳闷、听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双侧中耳胆脂瘤及鼻咽淋巴结增生,于当地医院行右侧中耳手术,术后右侧听力下降明显伴耳鸣。左耳及鼻咽病损一直未行处置。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听力下降、耳痛、潮湿,偶有耳闷及嗡嗡异响。不伴耳溢、耳鸣,无发热、头痛,无头晕、面瘫,无阵发性喷嚏、鼻堵、脓涕等。1周前患者就诊于我院门诊,查体见左耳松弛部内陷,穿孔,外耳道可见大量真菌。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发现多囊肾6年,口服沙坦1片QD。右膝韧带修复术后1年。否认药物过敏史。无烟酒嗜好。
查体:体温:36.8℃,脉搏:9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9/84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专科查体:双耳外耳道通畅,右侧见中耳术后表现。左侧外耳道见大量白色菌丝状物,鼓膜右侧鼓膜松弛部内陷、穿孔,鼓室潮湿。双侧林纳试验(+)。韦伯试验左偏。双侧鼻腔粘膜无充血,双侧鼻道未见明显分泌物及新生物。鼻咽部淋巴组织明显增生。
入院诊断:中耳胆脂瘤(左侧),真菌性外耳炎(左侧),鼻咽淋巴组织增生。
二、病原学检查
2025年5月26日送耳拭子进行真菌培养,培养到第2天沙氏培养基可见白色絮状菌落(图1),点种培养到第4天可见肉桂色粉末状菌落(见图2)。
图1:SDA培养基35°C培养2天的菌落形态
图2:SDA培养基35°C培养4天的菌落形态
菌落经乳酸酚棉蓝染色,镜下可见排列紧密的双层瓶梗,分生孢子梗弯曲像“歪着脖子”,分生孢子呈链状似“莫西干发型”(图3)。
图3:乳酸酚棉蓝染色镜下(400×)视野
2025年5月28日经质谱仪鉴定为土曲霉复合群(Aspergillus terreus complex),置信度为99.9%(图4)。
图4:原始平板35°C培养2天的菌落质谱鉴定结果
三、诊疗经过
患者于2025年5月26日入院,一般情况可。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感染四项、降钙素原、DIC全项,生化和尿常规等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异常。5月28日耳拭子真菌培养回报显示土曲霉生长(4+)。患者因左侧中耳胆脂瘤,听力下降半年,以及鼻咽淋巴结增生,存在手术指征,且无手术禁忌症。于2025年5月28日在全麻下行左侧改良乳突根治术+II型鼓室成形术+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术+外耳道成形术+鼻内镜下鼻咽病损去除术,使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棉拭子对左侧外耳道进行涂抹治疗以抗真菌,并且给予头孢曲松钠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后病理回报:2025年5月30日病理(鼓室)活检标本显示胆脂瘤,直径0.8cm;(鼻咽)活检标本为小块粘膜组织,淋巴组织增生活跃。患者恢复良好,一般情况良好后出院。
四、案例分析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烟曲霉复合群(Aspergillus fumigatus complex)、黄曲霉复合群(Aspergillus flavus complex)以及土曲霉复合群[5]。在曲霉菌属中,土曲霉复合群具有特殊地位,其多数菌株对两性霉素B天然耐药。此外,土曲霉复合群作为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其在所有侵袭性曲霉病病例中所占比例接近4%[2]。严重且长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导致土曲霉引起的侵袭性曲霉病的主要危险因素[6]。然而,土曲霉局部感染也可能发生在免疫力正常的人群中,例如本例报道的真菌性外耳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包括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以及瘙痒等。导致真菌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为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3],其中黑曲霉是耳真菌病的常见致病菌,而土曲霉的报道则相对较少见。在免疫力正常的个体中,真菌感染通常是单侧的、浅表的,并且局限于外耳道[3]。耳真菌病的易感因素包括气候潮湿、卫生环境差、耳部手术史以及长期使用耳部抗生素等[7]。本例患者4年前便查出双耳胆脂瘤,右耳已进行手术处理,而左耳一直未处理。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听力下降、耳痛、潮湿感,偶有耳闷及嗡嗡异响。查体发现左耳松弛部内陷、穿孔,外耳道可见大量真菌。根据病史、真菌培养以及术后病理情况,提示耳真菌病与胆脂瘤存在关联,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耳胆脂瘤患者外耳道真菌感染阳性率为4.9%[8]。可能原因是胆脂瘤长期存在导致耳道潮湿,为真菌生长提供了条件。土曲霉菌病诊断依赖病原学检查、质谱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继发于胆脂瘤等结构性病变时,手术清除原发病灶是关键,抗真菌药物为辅助治疗。
五、案例总结
土曲霉复合群是一种重要的丝状真菌,生长速度快,在SDA或PDA培养基上25-30°C培养3-5天可形成典型的菌落。初期菌落呈米色絮状,随着生长逐渐转变为浅黄色至肉桂色絮状,背面通常为黄色,并且经常存在黄色可溶性色素。显微镜下可见分生孢子梗光滑,相对较短,微弯曲。双层瓶梗,梗基和瓶梗等长,仅在顶囊上半部形成紧密柱状,产生光滑、圆形的分生孢子。土曲霉还可直接产生附着于菌丝上的粉孢子。这些形态特征使其与其他的曲霉菌相区分。此外,土曲霉复合群大多对两性霉素B天然耐药,对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效果好。
土曲霉复合群引起的真菌性外耳炎虽然少见,但对于有中耳胆脂瘤患者,需要警惕外耳道真菌感染的发生,及时准确的病原学检查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质谱技术等诊断手段的应用,提高了鉴定准确性,能更快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
[1] Samson R A, Peterson S W, Frisvad J C, et al. New species in Aspergillus section Terrei[J]. Stud Mycol,2011,69(1):39-55.
[2] Risslegger B, Zoran T, Lackner M, et al. A p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Aspergillus terreus survey: an EFISG, ISHAM and ECMM joint study[J]. Clin Microbiol Infect,2017,23(10):771-776.
[3] Vennewald I, Klemm E. Otomyco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Clin Dermatol,2010,28(2):202-211.
[4] Alarid-Coronel J, Celis-Aguilar E, Escobar-Aispuro L, et al. Otomycosis i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s: Clinical and mycological features. Our experience with 40 cases[J]. Clin Otolaryngol,2018,43(1):373-377.
[5] Denning D W. Invasive aspergillosis[J]. Clin Infect Dis,1998,26(4):781-803, 804-805.
[6] Hachem R Y, Kontoyiannis D P, Boktour M R, et al. Aspergillus terreus: an emerging amphotericin B-resistant opportunistic mold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J]. Cancer,2004,101(7):1594-1600.
[7] Laury A M, Delgaudio J M. Aspergillus infections in the head and neck[J]. Curr Infect Dis Rep,2010,12(3):217-224.
[8] Zhang J, Lu Y, Liu Q, et al. [Analysis of fungal infections of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titis media][J]. Lin Chua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2025,39(1):57-60.
刘正婷
硕士研究生,主管技师。就职于赣州市人民医院,从事微生物工作2年余。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市级课题1项。自2025年2月起,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进修,为期半年。
指导老师: 张菲菲
主管技师。就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从事微生物工作14年余。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