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慧眼识菌 > 【慧眼识菌】1例由波氏假阿利什霉感染引起的鼻窦炎
【慧眼识菌】1例由波氏假阿利什霉感染引起的鼻窦炎

2025-07-16 17:20

作者 刘正婷


京港感染论坛

智驱融合:重构感染诊疗新范式



波氏假阿利什霉(Pseudallescheria boydi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和牲畜粪便中的条件致病菌[1]。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呈上升趋势,不仅可影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也可累及免疫正常人群,导致肺炎[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和角膜炎[4]等多种疾病。本案例报告了1例由波氏假阿利什霉感染引起的鼻窦炎。



一、病例摘要

患者基本信息:女性,72岁,2025年5月29日因“左侧鼻痛伴头痛20余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痛,伴头痛、耳痛及眼痛,伴左侧溢泪,无鼻塞、脓涕,无头晕,自觉左侧听力下降、耳鸣,无嗅觉障碍,无面部麻木感,未予规律诊治,2025年5月26日外院行鼻窦CT发现左侧上颌窦、筛窦及蝶窦软组织密度影,左侧上颌窦、筛窦窦壁局部骨质结构吸收变薄,左侧蝶窦骨质硬化,颌面部MR提示左侧后组筛窦异常信号、考虑炎性病变,就诊我院门诊,现为进一步手术治疗以“鼻窦肿物”收入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清,一般情况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发现血糖水平升高2年余,近2天口服二甲双胍、艾托格列净。阑尾术后,否认过敏史。


查体:体温:36.3℃,脉搏:83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3/70mmHg。神清,一般状态可,生命体征平稳。


专科检查:外鼻无畸形,鼻粘膜充血,双侧下鼻甲稍大,麻黄素收缩效果好,鼻中隔无明显偏曲,双侧总鼻道未见新生物,左侧嗅裂可见淡红色新生物。双侧鼻咽部黏膜光滑,双侧咽鼓管开口、咽隐窝及圆枕黏膜光滑,未见新生物。咽部黏膜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侧外耳道畅洁,双侧鼓膜完整。


入院诊断:鼻窦肿物(左侧),血糖水平升高。


二、诊疗经过

患者于2025年5月29日入院,一般情况尚可。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四项、一般细菌培养及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测定均无明显异常。生化结果显示血脂偏高,糖化血红蛋白为8.2%(高于正常范围)。尿常规检查显示葡萄糖4+,酮体2+,白细胞酯酶1+。患者手术指征明确,术前检查无绝对手术禁忌。于2025年5月30日在全麻下行左侧鼻内镜下多个鼻窦开放术,术中取窦内黑褐色团块送检病理和真菌培养。术后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进行抗感染等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情平稳后于2025年6月2日出院。然而,2025年6月4日病理结果显示送检为坏死组织,且可见真菌菌丝;次日真菌培养结果显示波氏假阿利什霉生长(+)。电话联系临床医生后得知患者已出院。根据病理及真菌培养结果,考虑患者鼻窦肿物合并鼻窦真菌感染。


三、病原学检查

2025年5月30日送窦内黑褐色团块织进行真菌培养,培养到第5天沙氏培养基可见白色绒毛样菌落(图1)。点种沙氏培养基培养4天可见白色绒毛样菌落,7天可见灰色菌落(图32)。


image.png

图1:SDA平板35°C培养5天菌落形态


image.png

图2:SDA平板35°C培养4天的菌落形态


image.png

图3:SDA平板35°C培养7天的菌落形态


菌落经过乳酸酚棉蓝染色处理后,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卵圆形的分生孢子单生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


image.png

图4:原始菌落经乳酸酚棉蓝染色后高倍镜下(×400)形态特点


image.png

图5:小培养35°C高倍镜下(×400)形态特点


image.png

图5:2025年6月5日质谱仪结果鉴定为Pseudallescheria boydii(波氏假阿利什霉),置信区间为99.9%。


四、案例分析

波氏假阿利什霉最早于1922年被发现。过去,该菌曾被认为是尖端赛多孢霉(Scedosporium apiospermum)的有性阶段。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波氏假阿利什霉与尖端赛多孢霉在基因和生态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现将两者视为不同的物种[5]。波氏假阿利什霉的无性阶段现被称为波氏赛多胞(Scedosporium boydii)[5]


波氏假阿利什霉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尤其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可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如肺炎[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和脑脓肿)[3, 6]等。此外,该菌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中也可导致局部感染,常见于溺水、局部创伤或手术后,如皮肤感染[7]、角膜炎[4]等。这些感染通常与孢子的吸入或直接接触有关,且可能迅速进展,需及时诊断和治疗。本案例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痛,伴头痛、耳痛及眼痛,同时伴有左侧溢泪症状,期间未进行规律诊治。2025年5月26日,患者在外院行鼻窦CT及颌面部MRI检查,结果显示鼻窦存在炎性病变。2025年5月29日,患者以“鼻窦肿物”收入我院,拟行进一步手术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以及感染四项等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异常。患者手术指征明确,术前检查无绝对手术禁忌。于2025年5月30日在全麻下行左侧鼻内镜下多个鼻窦开放术。术中见蝶窦口息肉样新生物增生,窦内有大量黑褐色团块。术中取部分团块送检病理和真菌培养,并彻底清除病灶。术后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喷鼻。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情平稳,于2025年6月2日出院。2025年6月4日,病理结果显示送检组织为坏死组织,且可见真菌菌丝。次日,真菌培养结果显示为波氏假阿利什霉。电话告知临床医生后得知患者已出院。综合病理结果和培养结果,考虑患者为真菌性鼻窦炎。


波氏假阿利什霉和尖端赛多孢菌在形态学特征相似,单靠菌落和菌丝形态难以区分。研究表明,当采用梅里埃Vitek MS系统(数据库版本3.0)对波氏假阿利什霉进行鉴定时,其准确率能够达到90%。而当使用经过改进的SARAMIS数据库进行鉴定时,准确率则可提升至100%[8]。本案例中,质谱仪鉴定结果的置信度达99.9%,结合菌落和镜下形态考虑为波氏假阿利什霉。


患者既往病史显示,血糖水平升高已2年余。5月29日尿常规提示葡萄糖4+,糖化血红蛋白为8.2%,提示患者可能患有糖尿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9]。本案例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机体对真菌的抗感染能力。目前研究显示,波氏假阿利什霉对传统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低,而对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较好,尤其是伏立康唑[10]


五、案例总结

波氏假阿利什霉是一种重要的丝状真菌。在SDA培养基上,于25-30°C条件下培养4-7天,该菌可形成白色棉花状菌落,随着时间延长,菌落会逐渐变为灰褐色。菌落背面呈褐色。经乳酸酚棉蓝染色后,镜下可见圆形分生孢子,单个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由于其形态特征与尖端赛多孢霉相近,仅凭形态学特征难以区分两者。随着质谱技术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的应用,波氏假阿利什霉的鉴定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在临床上,对于真菌引起的鼻窦炎,应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送检mNGS,以缩短病原体报告时间。同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鉴于波氏假阿利什霉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可引发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侵袭性感染,因此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潮湿的土壤、污水等可能含有真菌的环境,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


[1] Cortez K J, Roilides E, Quiroz-Telles F, et al. Infections caused by Scedosporium spp[J]. Clin Microbiol Rev,2008,21(1):157-197.

 [2] 胡必杰单玉璋苏逸姚雨濛. _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辅助诊断波氏假阿利什霉肺部感染1例报告[J]. 中国临床医学,2020,27(4):572-574.

 [3] Padmanabha H, Chandrashekar N, Shukla D, et al. Cerebral abscesses due to Pseudallescheria boydii mycoses: a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undrum[J]. Acta Neurol Belg,2025,125(1):243-246.

 [4] Izadi A, Soleimani M, Dos S C, et al. Fungal keratitis caused by Pseudallescheria boydii: clinical and my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 J Ophthalmic Inflamm Infect,2021,11(1):30.

 [5] Gilgado F, Cano J, Gene J, et al. Molecular and phenotypic data supporting distinct species statuses for  Scedosporium apiospermum and Pseudallescheria boydii and the proposed new species  Scedosporium dehoogii[J]. J Clin Microbiol,2008,46(2):766-771.

 [6] Joob B, Wiwanitkit V. CNS Pseudallescheria boydii infection[J]. Acta Neurol Belg,2015,115(4):747.

 [7] Tsuji G, Takei K, Takahara M, et al. Cutaneous Pseudallescheria boydii/Scedosporium apiospermum complex infection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 report of two cases[J]. J Dermatol,2017,44(9):1067-1068.

 [8] Mcmullen A R, Wallace M A, Pincus D H,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Vitek MS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System for Identificat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Filamentous Fungi[J]. J Clin Microbiol,2016,54(8):2068-2073.

 [9] Corzo-Leon D E, Chora-Hernandez L D, Rodriguez-Zulueta A P, et al. Diabetes mellitus as the major risk factor for mucormycosis in Mexico: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outcomes of reported cases[J]. Med Mycol,2018,56(1):29-43.

[10] Gilgado F, Serena C, Cano J, et al.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ies of the species of the Pseudallescheria boydii  complex[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12):4211-4213.


作者简介


图片

刘正婷

硕士研究生,主管技师。就职于赣州市人民医院,从事微生物工作2年余。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市级课题1项。自2025年2月起,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进修,为期半年。

指导老师: 张菲菲

主管技师。就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从事微生物工作14年余。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3篇。

END


作者|刘正婷(赣州市人民医院)

指导|张菲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校|王占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