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慧眼识菌 > 【慧眼识菌】脑脊液感染纹带棒状杆菌一例
【慧眼识菌】脑脊液感染纹带棒状杆菌一例

2024-11-26 17:20

作者 曹维、林杰

京港感染论坛

数智化赋能感染诊疗与研究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是一群种类繁多的革兰阳性菌,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孢。此菌属主要包括白喉棒状杆菌、假白喉棒状杆菌、溃疡棒状杆菌、干燥棒状杆菌和纹带棒状杆菌。其中纹带棒状杆菌是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最常见棒状杆菌属细菌之一,可寄生在人的皮肤和黏膜表面,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纹带棒状杆菌从伤口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病人体内分离培养出。



▼ 一、临床资料

73岁女性患者,因“脑出血”在当地县医院急诊入院,急查颅脑CT提示: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并铸型。立即行急诊手术在全麻下行双侧侧脑室前角钻孔引流术,术后给予脱水降颅压、加强营养、补液等支持对症治疗,并给予脑室注射尿激酶,动态复查CT。经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不明显,为求进一步治疗,于5月27日转入我院治疗。


入院时查体患者意识不清,昏迷,刺痛无睁眼,呈躲避动作,GCS评分6分,头颅发育正常,手术切口包扎完好,双侧脑室引流管在位、通畅;双侧瞳孔不等大不等圆,右侧瞳孔无法观察,左侧瞳孔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右侧巴宾斯基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59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7U/L↑、总蛋白56.4g/L↓、白蛋白25.3g/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2.8秒、凝血酶原活度(%) 82.6%、凝血酶原比值1.11、国际标准化比值1.12、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34.7↑秒。


二、诊疗经过

入院后给予心电监护、吸氧、雾化、脱水、减轻脑水肿、经验用药头孢曲松抗感染、抑酸、加强营养、补液等支持对症治疗,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动态复查颅脑CT。6月11日常规监测血常规、脑脊液 常规及脑脊液生化等检查,结果回报时发现白细胞、脑脊液葡萄糖等指标发生异常,考虑术后置引流管引起颅内感染,在引流管靠近头部近端端口采集脑脊液标本,加急细菌培养,未送引流管细菌培养。脑脊液结果报告为纹带棒状杆菌,治疗上给予万古霉素抗感染,其余同前。6月29日再次复查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细菌培养阴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抗感染治疗成功,病情稳定,予以出院。


▼ 三、实验室检查

1.入院后血常规检测相关指标变化:


2.脑脊液常规相关指标变化:


3.脑脊液生化相关指标变化:


▼ 四、微生物检查

该患者送检脑脊液培养:6月17日、6月18日、6月19日、6月20日连续四天报阳,对其进行革兰染色和转种血平板后得知:


1.镜下/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后,细菌呈紫色棒状杆菌,栅栏状单个或成双排列;经培养后血平板长出白色、圆形、边缘整齐、略干燥的不溶血菌落。


革兰染色、 脑脊液直接培养


血培养报阳转种1天、血培养报阳转种2天


2.质谱鉴定结果为:纹带棒状杆菌。(经与Bruker RUO数据库匹配鉴定纹带棒状杆菌准确率为95%。)该结果可靠。


同时结合患者其他感染指标,与临床沟通后一致认为该菌为致病菌,建议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


▼ 五、案例分析

该患者因右侧丘脑出血,行双侧侧脑室前角钻孔引流术后意识不清,入院进一步诊治。查血常规时发现白细胞数值进行性增高,并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同时脑脊液常规检查中白细胞数量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脑脊液生化检查呈高乳酸脱氢酶,低葡萄糖表现。临床高度怀疑为术后并发颅内感染,于是送检脑脊液培养,连续四天均检出纹带棒状杆菌,怀疑此菌即为病原菌,使用万古霉素抗干染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在本案例分析过程中有两个疑问,经与检验科同事及临床医生沟通后得出答案。


1.纹带棒状杆菌常存在于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毒力较弱一般不引起感染。为何此患者考虑纹带棒状杆菌为感染病原菌?

该患者有颅脑手术史,多次行侵入性操作,并置引流管,增加了该菌感染风险。同时结合其他检测指标以及连续细菌培养结果均报告纹带棒状杆菌,故考虑该菌为致病菌,同时经万古霉素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感染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也佐证了这一判断。


2. 抗菌药物如何通过血脑屏障发挥有效作用?

2.1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由脑内的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各种连接蛋白彼此紧密相连,并与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细胞屏障系统,用于保证大脑的能量供给和微环境的稳定。


2.2 抗菌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强度分为三类:

2.2.1 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如磺胺类、利奈唑胺、硝唑类、异烟肼、吡嗪酰胺、部分喹诺酮类等。

2.2.2 一般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能透过有炎症的血脑屏障,如青霉素、头孢呋辛、第三四五代头孢菌素、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

2.2.3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如多数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替考拉宁、多数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等。


3. 糖肽类抗生素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糖肽类药物分子量较高(1400Da以上),血浆蛋白结合率范围为50%(万古霉素)至90%(替考拉宁),具有亲水性,因此糖肽类的血脑透过率较低。万古霉素不能迅速穿过正常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但在脑膜炎症时,万古霉素血脑屏障透过率可以成倍增加,达到有效抑菌浓度。


▼ 六、案例总结

纹带棒杆菌属于人体皮肤和鼻咽黏 膜等处的正常菌群,由于现代化检查治疗手段和免 疫抑制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纹带棒杆菌院内感染的发生。对颅脑手术后患者而言,患者血脑屏障破坏、留置引流管,或皮肤破损引起细菌感染血行播散等情况下,纹带棒杆菌可以作为感染源导致颅内感染。并且在手术过程中,细菌可通过手术器械、吸引器及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规范带入患者颅内。但至今为止,纹带棒杆菌在脑脊液中检出率仍然较低,相关文献报道,在临床分离出的 179 株纹带棒状杆菌中,只有1株检出自脑脊液。并且药敏试验显示,测试菌株对青霉素、头孢噻肟、美罗培南、红霉素等药物耐药率高,并且不同区域检出的菌株对同一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但所有测试菌均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完全敏感。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


[1] 肖盼,王丽,孟秀娟,等. 一例开颅手术后纹带棒杆菌颅内感染病例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1,38(11):873-875.

[2] 王雪冰,陈东科,董爱英,等.纹带棒状杆菌临床分离株分子分型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44( 4) : 471-477.

[3] 陈万贞,李格非,姚宗会,等.河南地区纹带棒状杆菌感染的临 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 检验医学,2019,34( 11) : 984-986.

[4] Hahn WO,Werth BJ,Butler-Wu SM,et al. Multidrug-resistant corynebacterium striatum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use of parenteral antimicrobial drugs[J]. Emerg Infect Dis,2016,22 ( 11) : 1908-1914.


作者简介


曹维

主管检验师,本科学历,就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从事微生物工作5年。

林杰

检验师,本科学历,就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从事微生物工作3年。

指导老师:张毅

主管检验师,现就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11年,参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7年,2017年于北大人民医院进修学习。陕西省中医药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肿瘤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END


作者|曹维、林杰(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指导|张毅(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审校|王占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