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慧眼识菌 > 【慧眼识菌】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一例
【慧眼识菌】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一例

2025-07-21 17:20

作者 赵峰、常佳旭


京港感染论坛

智驱融合:重构感染诊疗新范式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P)属于梭状芽孢杆菌家族,发现于19世纪末,是一种革兰阳性粗大厌氧杆菌(1-5×3-5um),两端钝圆,无鞭毛,可形成卵圆形芽孢(本病例阳性血培养涂片未见芽孢),生长速度较快(代时约8–10分钟),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双溶血环(内环为θ毒素所致的完全溶血,外环为α毒素所致的不完全溶血),CP可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产气,明胶、H2S和卵磷脂酶试验均阳性,脂酶试验阴性,在牛乳中产生大量气体出现“汹涌发酵”现象。



一、病例摘要

患者信息:女,69岁,工人。


主因:因“确诊肺癌2年余,痰中带血1天”于2025-06-02 19:16入院。


现病史: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气短、咳白痰、且痰中带血,双上肢内侧散在出血点、胸闷不能平卧,因病情较重,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25-06-02入住我院重症肌无力诊疗中心。


既往史:1、“腰椎间盘突出”术后20年。有高血压史11年,血压最高160/100mmHg。2、“右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损伤”16个月,目前仍右膝间断疼痛。3、两年前诊断为右肺腺癌;右侧锁骨区、纵隔内(2R、4R、4L、5区、7区)、右肺门部位淋巴结转移;胸4椎体左侧横突、胸7、10椎体骨转移。


查体:T:36.3℃,P:100次/分,R:20次/分,BP:143/89mmHg。胸背部、上肢红色皮疹,双上肢内侧散在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二、诊疗经过

2023年2月,诊断为右肺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进行多次阶段化疗,2025年5月,全身骨显像示骨转移较前明显进展,疗效评价为疾病进展。2025年6月2日,患者咳嗽、气短、咳白痰、且痰中带血,双上肢内侧散在出血点、入住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经检查,患者血小板总数:16×109/L,出血风险评估为高危,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皮下注射升血小板治疗,继续利可君口服。


6月3日,血气分析:,校正氧分压74.5mmHg,校正二氧化碳分压31.5mmHg,大致正常,心肌酶、心肌标志物大致正常。患者血小板总数:19×109/L,继续升血小板治疗。


6月4日,患者寒战、发热,进行痰培养、血培养、G实验、Gm实验、呼吸道病毒等病原学检查。


6月5日,回报昨日G实验、Gm实验、呼吸道病毒6项核酸检测均阴性,危急值回报:革兰染色疑似革兰阳性杆菌,不除外产气英膜杆菌,给予加用奥硝唑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关注炎症指标变化。


6月7日,患者精神、饮食均较前好转,大便正常,未诉发热。痰培养结果提示未见致病菌。患者目前病情相对稳定,SAA、CRP和PCT从之前的55.09mg/L、46.8mg/L和0.57ng/mL分别降为7.77mg/L、8.56mg/L和0.37ng/mL,抗感染治疗有效,继续目前抗细菌及真菌感染治疗。


6月19日,一般情况好转,患者出院。


三、入院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液常规分析:白细胞1.01×109/L↓、中性粒细胞0.1×109/L↓、淋巴细胞0.51×109/L↓、红细胞3.53×1012/L↓、血红蛋白109g/L↓、血小板16×109/L↓↓↓、血小板压积0.02%


粪便常规:大便性状:稀便,潜血试验:阳性


生化指标:感染相关指标测定:PCT 0.57ng/mL↑,SAA 55.09mg/L↑,CRP 46.8mg/L↑。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32.3mmol/L↓,校正氧分压 74.5mmHg↓,校正酸碱度7.456↑,总二氧化碳含量22.8mmol/L↓。生化指标:前白蛋白100mg/L↓,总蛋白52.8mg/L↓,白蛋白27.6m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4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8U/L↑,r-谷氨酰转移酶85U/L↑。心标检查:B型钠尿肽121pg/mL↑。


微生物学检查

血培养结果:6月4日送检双套血培养,当日下午双侧2瓶厌氧血培养瓶均报阳,血培养瓶内可见大量气泡(图1),报阳时间分别为10.5h和14h,报阳曲线(图2),阳性瓶革兰染色:厌氧血涂片镜下均可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图3),作为危急值报给临床,经培养皿进行转种,24h后形成直径2-4mm、光滑、圆形、半透明或不透明、边缘锯齿状、双层溶血环的菌落(图4)。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为产气荚膜梭菌(置信度99.9%)(图5)。


WX20250716-155658@2x.png

图1:报阳瓶产大量气泡图


22.png

图2:产气荚膜梭菌双套厌氧瓶报阳图


33.png

图3:产气荚膜梭菌双套厌氧瓶革兰染色图


44.png

图4:产气荚膜梭菌培养24h菌落图


55.png

图4:产气荚膜梭菌质谱鉴定图


四、案例分析

CP普遍存在于土壤及人类的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中,是气性坏疽和坏死性肠炎的典型病原体,其感染途径包括外源伤口、口咽内容物误吸、侵入性操作等等。CP作为一种机会性病原体,它可在分娩后、流产后以及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或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中引发感染。


本例CP血流感染发生于肺腺癌化疗之后,尽管近年来癌症死亡率持续下降,细菌感染通常是癌症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癌症患者感染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病例由于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治疗期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致使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与临床医生共同对CP血流感染源进行推测,认为感染源可能是肠道,肠道感染通常是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的诱因,临床常见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占44.4%、肺炎克雷伯菌占27.3%)和真菌为主,厌氧菌感染好发于腹腔、盆腔及软组织等部位,肠道来源的产气荚膜梭菌导致菌血症极为罕见且较为凶险,该患者化疗后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以及黏膜通透性的增加,粪便潜血试验阳性,CP等肠道细菌能够进入血液系统或淋巴系统,但具体感染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化疗过程中通过生物机制降低血氧浓度,进而促进厌氧环境下产气荚膜梭菌增殖。


典型产气荚膜梭菌气肿性肠炎在腹部CT中可见肠道内大量积气,但本例未出现该特征,可能在于临床早期使用奥硝唑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经验性抗感染有效抑制细菌繁殖有关。本病例经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且无复发,抗生素使用后血培养转阴,提示为一过性菌血症。但CP导致的血流感染极为罕见且常具致命性,本文报道一例肺癌晚期CP血流感染病例,旨在警示临床医师及时识别并妥善处置此类特殊感染。


本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及病原学检测诊断为CP血流感染,从采集血培养标本到将结果报给临床,用时仅十余小时,临床接收到微生物报告,经系统评估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虽出现高热等表现,最终未发生严重临床结局,这印证了早期有效干预对预后的决定性作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推荐首选治疗方案为:青霉素联合克林霉素;青霉素成年人剂量为每日2400万U分4-6次静脉滴注,克林霉素成年人剂量为0.9givgtt q8h;甲硝唑0.5givgtt q8h;疗程7-10天。《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推荐首选治疗方案为青霉素±克林霉素,次选多西环素。需要警惕的是,即使细菌被清除,其释放的毒素仍可对宿主造成持续毒性损害。为控制CP血流感染的致命性毒素损伤,临床救治需依赖合理抗生素联合必要手术干预,且应在血培养结果回报前尽早启动经验性治疗。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敏感抗生素治疗、必要手术引流及高压氧疗是该菌感染的必要治疗手段。


本病例是晚期肺腺癌患者发生CP血流感染,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常伴发严重溶血且病死率极高。该菌可通过释放20余种毒素引发败血症,CP有五种血清型(A、B、C、D和E),它们可以产生四种毒素(α、β、ε和ι)。α-毒素主要存在于A型中,分泌的α毒素可降解红细胞膜磷脂并破坏血小板,引发严重血管内溶血、贫血、广泛组织坏死、气体生成及坏疽等,ε毒素与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关,可促进细菌从血液向组织的转移。溶血的早期迹象包括乳酸脱氢酶升高、总胆红素或间接胆红素升高以及钾离子升高,血涂片中可能会发现球形红细胞或鬼影细胞,大量溶血后可能会观察到红色血清或血红蛋白尿。约7%-15%的产气荚膜梭菌菌血症可发生急性大量血管内溶血,死亡率高达70%-100%,既往研究表明,CP血流感染患者从入院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仅为8小时,由于病程进展迅猛且生存期极短,且早期诊断往往存在困难,因此需要及时且精准的将病原菌检测信息报给临床,对救助患者生命起到关键作用。


五、案例总结

本病例揭示了在肺癌晚期化疗病程中,需警惕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的可能性,感染产气荚膜梭菌通常会迅速发展至患者死亡,当怀疑此类厌氧菌感染时,首先规范送检血培养是本病例血流治愈的关键前提,其次快速识别并采取敏感抗生素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最后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检测与报告,本病例报道为临床诊断及治疗CP血流感染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


[1] R. Hamura, K. Haruki, Y. Kumagai, H. Shiba, S. Wakiyama, K. Yanaga, Subphrenic abscess due to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ollowing emphysematous cholecystitis: report of a case, Int J Surg Case Rep 67 (2020) 86–90. ablation 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port of a rare case, Case Rep. Oncol. 14 (2021) 906–911. 

[2] J. Guo, C. Li, X. Gao, Liver abscess after microwave abl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aused by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J Infect Dev Ctries 16 (2022) 222–225.

[3] 汪复,张婴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 第53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原著者:David N.GIlbert等.主译:范洪伟.


作者简介


图片

赵峰

硕士,主管检验技师,执业医师。

图片

常佳旭

本科,检验师。

END


作者|赵峰、常佳旭(石家庄市人民医院)

审校|王占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玉雪、王献伟、赵鸿斌、范蓉(石家庄市人民医院)


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