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17:00
作者 王金荣李玉雪赵峰
京港感染论坛
智驱融合:重构感染诊疗新范式
弯曲菌属是一类弯曲呈逗点状、S形或海鸥展翅形的革兰阴性细菌,其中空肠弯曲菌常见,它是人畜共患弯曲菌,其主要传播途径通常认为是通过未充分烹煮的肉类及肉制品、未经处理的或受污染的乳制品以及受污染的水源实现食源性传播[1]。此外,人类与禽类、牛、猪、羊等的直接接触也是传播途径之一。该菌引起的急性空肠弯曲菌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血性腹泻和/或水样便、嗜睡以及腹部绞痛[2]。细菌有时可通过肠粘膜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和其他脏器感染,如脑膜炎、关节炎、肾盂肾炎等,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空肠弯曲菌列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
一、病例摘要
患者信息:男性,81岁。
主因:“发热1天”,T:37.8℃,于2025-07-17 08:17入院。
现病史:患者1天前进食黑芝麻、豆面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无寒战、抽搐,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泻,水样便,伴食欲差,未予治疗,现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发热”收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病以来的一般情况:精神可,饮食可,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160/90mmHg,平素口服“缬沙坦、苯磺酸左氨氯地平”控制可,“磺胺、罗红霉素”过敏。
查体: T:37.8℃,P:86次/分,R:20次/分,BP:139/63mmHg。神清语利,口唇无发绀,咽部无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
二、诊疗经过和相关检查
7月17日,送相关实验室检查,送检双套血培养。心脏彩超、腹部CT平扫、胸部CT平扫、床旁心电图。补液、平衡电解质、止吐,调节肠道菌群。使用青霉素钠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
7月18日,患者诉未再呕吐,腹泻次数减少,仍发热,体温38.9摄氏度。
7月19日,患者诉未再呕吐,腹泻次数减少,无发热。收到微生物危急值:仪器报警阳性,革兰染色疑似革兰阴性杆菌。考虑肠内菌群入血,继续之前抗感染治疗。
腹部CT平扫:1.双肺多发结节。2.双肺轻度间质性改变。3.主动脉硬化。4.甲状腺密度欠均。5.肝脏多发囊肿。6.胆囊内及胆囊管内结石。7.回盲部管壁增厚,边缘毛糙,炎性? 请结合临床。8.阑尾粪石。考虑回盲部炎症。
7月21日,患者无呕吐,腹泻、发热。加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
7月22日,需氧血培养结果回报:空肠弯曲菌。临床改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
7月23日,患者无腹泻、发热等不适。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由之前的54.68mg/L↑下降为9.73mg/L↑,血清淀粉样蛋白A 由之前的334.61mg/L↑下降为107.60mg/L↑,白介素6由之前的53.72pg/mL↑下降为<1.50pg/mL,炎症指标及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血培养。
7月28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准予出院。出院医嘱:阿奇霉素片0.5g每天1次,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0.42g每天2次。
三、入院检查
血气分析:氧分压 60.8mmHg↓,二氧化碳分压33.0mmHg↓,乳酸2.91mmol/L↑;
生化指标:钠135.0mmol/ L↓,钾3.3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mmol/L↓,白蛋白33.2g/L↓,前白蛋白160mg/L↓;
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54.68mg/L↑,血清淀粉样蛋白A 334.61mg/L↑;白介素6检测 53.72pg/ml;
血细胞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14.78×109/L↑,淋巴细胞计数0.29×109/L↓,血红蛋白100.40g/L↓,白细胞15.83×109/L↑;
血凝四项:凝血酶原时间13.6s↑;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定量592.40ng/ml↑;
便常规+潜血:潜血试验阳性;
尿液分析(有形成分分析):隐血(+),尿蛋白(+);
其它:B型钠尿肽88pg/ml;肌红蛋白 108.7ng/ml↑;EB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和呼吸道病原体核酸多重检测均阴性;免疫球蛋白、肥达外菲反应、血沉均未见明显异常。
四、微生物检查
7月17日晚送检双套血培养,7月19日2瓶需氧血培养瓶报阳,报阳时间均为1天14小时59分,经培养皿转种,阳性瓶革兰染色:涂片未见明确细菌形态,二次涂片并查看培养仪上报阳曲线(图1),涂片发现有革兰阴性的细小的弯曲杆菌(图2),作为危急值报给临床。经35℃,5%CO2培养48h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形成细小光滑型菌落(图3),挑取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下观察到革兰阴性螺旋形的小杆菌(图4)。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为空肠弯曲菌(置信度99.9%)(图5)。患者于7月23日和7月25日均复查了血培养,均未检出病原菌。
图1. 两瓶血培养报阳曲线
图2.报阳需氧培养瓶革兰染色图
图3.空肠弯曲菌培养48h菌落图
图4. 空肠弯曲菌纯菌落涂片
图5. 空肠弯曲菌质谱鉴定图
五、案例分析
空肠弯曲菌为微需氧菌,在含2.5~5%O2和10%CO2的环境中生长最好。最适生长温度为42℃。营养要求高,需在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并且生长速度较缓慢。粪便标本应选用弯曲杆菌选择性培养基(Camp)、血琼脂平板、或头孢哌酮-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培养基(CCDA)等,在弯曲菌CCDA平板上培养48h后,可形成2-4mm、微凸、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氧化酶试验阳性,不分解糖类,H2S(醋酸铅)、马尿酸钠、触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阳性,尿素试验阴性,对萘啶酸敏感,对头孢噻吩耐药。弯曲菌除了引起胃肠道感染以外,还可引起肠外感染,主要包括菌血症、活动性关节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腹膜炎、心肌炎和局部感染等 。 肠外感染多为血流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3]。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因“发热1天”入院。伴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患者1天前进食黑芝麻、豆面后出现发热。黑芝麻和豆面在生产、加工、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可能暴露于鸟类活动的环境中,存在被鸟类粪便污染的风险。而鸟类是空肠弯曲菌的常见宿主之一,它们可以通过粪便排出空肠弯曲菌,进而污染环境、水源、食物等,从而导致空肠弯曲菌的传播。该患者年纪较大,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前白蛋白低下,免疫力较低下,推测是因误食被空肠弯曲菌感染的食物而导致的发热,感染空肠弯曲菌后经肠道入血,引发菌血症。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是全球范围内食源性腹泻病最常见的细菌性致病源,同时被列为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的耐抗生素"重点病原体"之一[4]。目前,治疗弯曲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是氟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抗菌药物,但近年来空肠弯曲菌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研究[5]显示,空肠弯曲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已达到 59%。根据CLSI M45 A3对于少见菌药敏要求,空肠弯曲菌为苛养菌,在含5%绵羊血的MH培养基,微需氧环境下生长。微需氧环境推荐使用压缩空气培养箱,也可使用微需氧气体发生袋,由于本实验室不具备这种微需氧环境,无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在检出是空肠弯曲菌引发的菌血症后,临床经验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患者后续再无腹泻和发热,炎症指标和症状均得到了好转,复查血培养均阴性。
六、案例总结
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和血流感染相对较少,因此容易被忽视。早期易误诊为普通肠炎,需警惕持续发热、腹泻或WBC升高提示的菌血症。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应避免食用可能不洁或未煮熟的食物,以降低感染的风险。此外,革兰染色中,细小的革兰阴性菌较易漏检,此时应通过查看报阳曲线、多次涂片镜检、查看病例等方面确证。对一些少见菌种保持警惕心,提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在精准诊疗的路上,永远有我们微生物人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
[1] Shah V, Dabhi M, Soni R, et al. Whole genome data analysis from a one health perspective reveals global landscap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Campylobacter jejuni over the past decade, revealing striking prevalence of aminoglycoside, tetracycline, and macrolide resistance genes in Asia. Microb Pathog. 2025; 206:107796.
[2] I.F. Connerton, P.L. Connerton, Campylobacter foodborne disease, Foodborne Diseases (Third edition), 2017,209–221.
[3]倪丽君,胡靓,吕莉,等.空肠弯曲菌引起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例[J].临床检验杂志,2025,43(01):70-73.
[4] de Fátima Rauber Würfel S, Jorge S, de Oliveira NR, et al. Campylobacter jejuni isolated from poultry meat in Brazil: in silico analysis and genomic features of two strains with different phenotypes of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Mol Biol Rep. 2020;47(1):671-681.
[5] Baek YJ, Song JE, Kim EJ, et al. Trend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patterns, and outcomes of Campylobacter bacteraemia: a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study. Infection. 2024;52(3):857-864.
王金荣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硕士,主管检验技师,发表SCI 1篇。
李玉雪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技师,微生物专业组组组长,市级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河北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河北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赵峰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硕士,主管检验技师,执业医师,从事微生物工作,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三项,发表论文4篇。
END
作者|王金荣、李玉雪、赵峰(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审校|王占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