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前沿速递 > 【前沿速递】你能否识别、确诊和治疗输入性的感染病? ——美国CDC 《新发传染病(EID) 杂志》 推荐的中国病例
【前沿速递】你能否识别、确诊和治疗输入性的感染病? ——美国CDC 《新发传染病(EID) 杂志》 推荐的中国病例

2018-02-02 15:45

作者 张文宏

2017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收治了一名非洲返回的中国劳工,出现皮疹、发热、头痛年余,逐渐进展为昏睡状态。华山感染科上演了“战狼2”,在24小时内给出了诊断,并开展了一场跨国的救治,48小时内用上了治疗的特效药物。该病例由华山感染科王新宇、阮巧玲和徐斌医生在张文宏教授指导下整理成文,近期发表在美国CDC官方杂志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IF=8.2)上。

患者为60岁男性,江苏人,既往体健。8年前开始在非洲长期工作,居住于加蓬共和国首都利伯维尔,作为海员往返利伯维尔和坎戈之间运输河沙。1年余前于中非加蓬共和国首都利伯维尔农村地区的农场劳动时被可疑采采蝇咬伤。被叮咬部位出现疱疹样皮疹,成簇状分布,伴疼痛。加蓬当地医院予抗病毒及抗伤寒治疗,患者皮疹结痂留疤,出现间断发热,最高体温40度,伴盗汗、乏力、头痛。患者遂回国内就诊,当地医院头颅MR提示左侧额叶异常信号,考虑静脉畸形伴局部脑白质脱髓鞘病变;头颅MRA未见明显异常,左侧筛窦、右侧蝶窦及双侧乳突炎症。脑电图未见异常。入院两周前,患者出现昏睡表现,不分昼夜,可被唤醒并简单对答,但迅速入睡。入院后查体:体温38.5度,昏睡状态,对声音有反应,回答不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好。颈部及腹股沟可扪及肿大淋巴结,最大5×5mm,质韧、活动性好、无粘连。心肺、腹部查体无殊。右下肢叮咬处有色素沉着。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征阴性。

综合患者的病史,考虑人类非洲锥虫病不能除外。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后可见布氏锥形虫鞭毛体。行外周血薄厚涂片:未见疟疾,可见少量布氏锥形虫(图A)。外周血及血清布氏冈比亚锥虫抗体阳性。进一步完善腰穿检查,提示压力:150mmH2O,白细胞9×106/L,红细胞 160×106/L,蛋白1412mg/L,糖1.6mmol/L,氯111mmol/L;脑脊液涂片未见锥虫,但脑脊液二代测序检测到布氏冈比亚锥形虫。同时以锥虫属ITS1区特异性引物对患者的外周血DN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再使用布氏锥虫冈比亚亚种特异性糖蛋白(T.b.gambiense-specific glycoprotein,TgsGP)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Genebank比对,与布氏冈比亚锥虫基因100%符合。头颅MRI提示左侧基底节区T2加权高信号病灶(图B),PET/CT提示病灶代谢减弱(图C)。明确诊断:布氏冈比亚锥虫病(第2阶段)。该病例报告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由世界卫生组织直接提供药物,采用二氟甲基鸟氨酸和硝氟替莫联合治疗方案,患者10天后病情逐渐好转。

治疗结束后一月随访,患者神志清,对答好。外周血和骨髓均未见锥虫。C反应蛋白:88mg/L; 血沉:41mm/h。复查腰穿提示:压力95mmH2O,白细胞:3*106/L,红细胞:0*106/L,糖 2.5mmol/L(同步血糖7.2mmol/L),氯:115mmol/L,蛋白:892mg/L;脑脊液镜检锥形虫阴性,培养阴性。

人类非洲锥虫病,又称昏睡病,是一种由采采蝇传播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人致病的布氏锥虫病主要有两个亚种,布氏冈比亚锥虫引起的是相对慢性病程(占非洲锥虫病的95%以上),常见于西非和中非;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常引起相对急性病程,常见于东非及南非。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对外政策的全面实施,旅行和劳务输出的人数越来越庞大,且仍在不断增长,原本一些只有在世界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疾病会越来越多机会出现在中国的医生面前,如非洲锥虫病、黄热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螺旋体病等等,带来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挑战。增强对这类疾病的认识,提高罕见传染病的检测能力和药物储备,为可能越来越多的输入性病例做好准备,避免造成二代传播和本地病例的出现。


以上文章为京港感染论坛独家编辑,转载需要获得许可,并标明来源,投稿热 线:pidmi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