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4 10:44
作者 张仁雯 白羽

免疫缺陷感染论坛精彩呈现
第一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京港感染论坛于2018年11月22日在北京正式拉开序幕。免疫缺陷感染论坛打响第一枪!该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谷丽主任及北京医院检验科胡云建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熊勇大夫,他以“艾滋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病毒检测”为题目,向大家介绍了艾滋病的流行情况、艾滋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患者脑脊液病毒检测临床应用。对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现状、面临的挑战、艾滋病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及脑脊液病毒检测水平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解读。

熊大夫特别指出,对于艾滋病的患者要警惕CMV引起的多系统损害,尤其是CMV脑炎,尽管发生率相对少但病情重,早期脑脊液或是脑组织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及时抗病毒治疗可改善预后。同时熊大夫将其团队在成年HIV感染者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分子诊断及病死率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西京医院泌尿外科的张更大夫,他以“感染之后的痛定思痛”全新视角为我们解读了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的预防新策略。随着肾移植术的日趋成熟,为无数绝望的患者开启了全新的希望大门,但是随之而来的感染相关疾病也成为移植术后棘手的问题。张大夫通过对3例临床案例分析,目前肾移植失功原因的多项研究结果解析,逐渐为我们揭开了肾移植术后感染的神秘面纱,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到肾移植后感染,尤其是CMV感染对于移植最终结局的巨大影响。

通过对国内外肾移植后感染临床指南解读及实际临床工作体会,张大夫建议对于移植后的患者推荐进行CMV的普遍预防,首选药物为缬更昔洛韦,预防疗程3至6个月,最大程度为肾移植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免疫缺陷感染板块的第三位讲者是来自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的陈文慧大夫。陈大夫向我们介绍了肺移植医师和患者共同面对的艰难挑战——肺移植术后耐药菌的感染。肺移植后感染是在器官移植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直面的免疫抑制人群感染,其不同于普通人群感染——来源可为供者、受者及获得性三个方面,且耐药菌感染问题突出,混合感染多见。陈大夫结合文献报道及来自中日医院的数据对肺移植后感染种类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的肺移植后感染以细菌和真菌感染为主,耐药细菌感染主要集中在MDR-GNB。

陈大夫分别通过肺移植术后供体来源及获得性CRE感染、获得性CRAB感染三个临床实例,向我们展现了肺移植术后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及康复的艰难。通过上述不断努力带来新肺新生的实例,同时结合文献给出了替加环素联合美罗培南、多粘菌素以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联合替加环素、多粘菌素以及联合美罗培南等方案治疗CRE的抗生素选择。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的郭益群大夫。郭大夫通过一例一波三折的肾移植术后反复发热患者诊治的复杂案例,向与会同道介绍了不罕见但总被移植前后忽视的“隐匿凶手”——结核感染。
通过病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郭大夫指出,实体器官移植后结核感染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出20-74倍,多发生于移植后1年内,其带来的高致死率和高移植物丢失率应引起足够重视。对于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其结核感染来源可能包括供体来源、受体潜伏感染以及获得性感染等情况,并分析了可能的高危因素。对于移植后结核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给出了建议,并指出由于利福霉素类药物对于抗排斥药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引起的巨大影响,应尽量选择不包含利福平的抗结核方案。由于供体来源结核的特殊性,指出应在供体常规感染筛查中增加对于结核的筛查,并应高度警惕供体来源的结核感染。
免疫缺陷感染论坛讨论气氛热烈,济济一堂。讲者娓娓道来,听众聚精会神。四位讲者的内容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听众的热烈讨论。

供 稿:张仁雯、白羽 北京朝阳医院
审 校:李 冉 北京朝阳医院
编 辑:尹玉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摄 影:武雍嵬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所以自信”
“坚持原创、追求学术、倡导合作、注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