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实时报道】微光闪烁
【实时报道】微光闪烁

2018-11-24 10:45

作者 孙世俊

11月22日下午,由“微光计划”基层六位代表,在第一分会场分享了精彩绝伦研究分享与病例讨论。本模块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检验科的杨青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廖康教授主持。


首先是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建全主任对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张主任先是就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流行现状进行了阐述,随后就其感染病例及主要临床特征、病原学诊断方法展开详细讲述。张主任提出,虽然马尔尼菲篮状菌是机会致病菌,但并非只对HIV阳性患者有较大威胁。张主任列举了其侵袭HIV阴性患者的病例,并与其在HIV阳性患者身上的不同病症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其愈后。张主任还与大家分享了成年人发生免疫缺陷的机制,与后面其他老师讲述内容相互照应,现场弥漫着浓郁的学术讨论氛围。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台州市立医院的俞莲花老师,俞老师分享了一位脑脓肿的孕妇病原诊断的确诊过程,从开始怀疑感染,到检查发现病原菌,再到苦苦等待血培养后的确诊以及测序结果的再次确认,一波三折,扑朔迷离。从缜密严谨的病原推断再到一丝不苟的实验诊断,其对患者认真负责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之后是枣庄市立医院的孙宝霞老师用“一‘痂’定音,别来有‘恙’”短短八个字,向我们讲述了恙虫病的典型临床症状:火山样破溃——焦痂。孙老师又将恙虫病鉴别诊断,感染机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就恙虫病临床易误诊的原因进行一一分析,提出早期若发现焦痂则对病人的确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后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栎江老师对一位胸壁脓肿患者的病因分析,只让人大呼过瘾。两年时间,三次入院,辗转反复,陈栎江老师用巧妙的铺垫描绘,将一位病人两年多反反复复疾病诊断过程,描绘的宛如侦探小说一般生动。最后终于锁定到马尔尼菲篮状菌和胞内结核菌,同样的,陈栎江老师同样也讲到的成年人免疫缺陷综合征,与前面张建全老师讲述前后呼应,好一场生动有趣的学术盛宴。


继而是来自宝鸡市人民医院的白雅红老师,白老师通过日常一例志贺菌检出病例引发了对日常检出病原菌的思考。并用不同的培养基上不同菌落的颜色,绘制出了一整套色彩缤纷的“梅兰竹菊”图,生动的讲述了不同菌落的形态鉴别特点,向我们展示了微生物诊断也可以趣味无限。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邱晔,她分享了一位42岁男性患者反复感染的病程进展,通过反复诊断鉴别,染色培养,最终鉴定出病原菌——瓶霉菌。感染性疾病大多症状类似,难以区别,有效的病原学诊断功不可没。

六位讲者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全方面多层次地向大家分享了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现场学术氛围浓重,为大家呈现出一场难得的感染诊治学术盛宴。

审核:陈宏斌    摄影:武雍嵬    编辑:孙世俊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所以自信”

坚持原创、追求学术、倡导合作、注重普及